分享

他发明一个字,被民国女子骂了好几年,如今这个字我们都会用到它

 健康教育要必须 2020-11-22

中国历史上,汉字并非同时出现的,比如说武则天为了表明自己与日月同辉,而生创了一个“曌”字。而鲁迅因为不懂闰土发出的“cha”音究竟为哪个字,而生造了“猹”字。有些文字当下可能不被人所接受,也几乎没有传播开来,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已经接受了它。而中国历史上,有个人因为发明了一个汉字,而被骂了很多年,这个人就是刘半农。

在古代,我国汉字不会区分男和女,也一直没有人认为有区分的必要,但是到了白话文运动开始后,第三人称女性代词的称呼就成为了难点。这时国外的很多作品已经传入进来,而一些翻译家们甚是苦恼,因为英语的使用习惯与中文截然不同,究竟如何翻译“she”呢?

翻译家们常常使用“他女”、“那女的”来翻译,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不好的效果,不管是阅读还是朗读都会让人感到无端别扭。而恰巧吴方言中有一个代表她的“伊”,因而很多人便开始用起了它。鲁迅早期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伊”,比如说《风波》中“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便用“伊”来代替九斤老太。

到了1920年,刘半农率先使用她,写了一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篇,由此引发了“她”字的争议。一位名叫寒冰的人在上海《新人》报刊上刊登了《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她”字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我”也没有男女之分。且在他看来,两个“ta”读来一样,除了阅读上能区分外,实际上很难区分。而后,又有名叫孙祖基的人对刘半农的创作表示支持,寒冰又发文驳斥,这种情况下,“她”字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而作为语言学家,刘半农虽然正在国外留学,但实际上也非常关注这场论争,1920年8月9日,他发表文章从两方面探讨了“她”字存在的必要性,且进一步说明了这个字的实用性,并且顺势提出了造“它”字的想法。

除了有无必要的争论外,人们还在探讨“她”这个字是否尊重女性。毕竟五四期间新的思想已经涌入国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平等,很多人认为“她”字的出现代表着这是对男女的刻意区分,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地位上的差别。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正是对女性的尊重。表明对女性地位的关注。而一些作家也开始了对“她”字的支持,比如说鲁迅、茅盾等人,他们也渐渐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她”字了。

事实上,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会经受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与痛苦,而创造一个汉字更不是简单的事情,尤其是一个常用词汇。鲁迅和武则天的开拓性行为是因为这两个字几乎不怎么用,且鲁迅所说的“猹”现如今并没有知道是何物,更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这也是为什么刘半农遭受了攻击,但是鲁迅和武则天并没有因为创造汉字遭受攻击的原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