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懂劲”问題,有几人明白?

 文苑书店66 2020-11-23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懂劲”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也是每 个太极拳练习者孜孜以求的。然而,何为“懂劲”?如何才能达到“懂劲”的程度,进而能够“从心所欲”?对这一点,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还很困惑,有人感到,练了一辈子太极拳还不“懂劲”。在这一讲中,几位太极拳名家对太极拳的 “懂劲”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吴文翰:理论加实践,“懂劲”并不难

太极拳的“懂劲”这一概念是王宗岳首先提出来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围绕着“懂劲”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的,阐述了何为“懂劲”,如何才能做到“懂劲”等问题, 说得非常清楚,比如“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等等, 这些讲的就是“懂劲”的问题。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谈得比较抽象,后来武禹襄的拳论和李亦畲的《打手要言》 则非常具体地讲述了 “懂劲”的问题。我建议太极拳爱好者要细心研究这些拳论,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练拳实践,细心揣摩,终能达到“懂劲”程度。在此,我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我从小是在邢台学习的太极拳,当时经常向李香远老师求教。对“懂劲”这一问题,李香远老师强调必须先练好太 极拳套路。那时,太极拳叫“太极十三势”,它是由掤、捋、挤、按、采、挒、肘

、靠和进、退、顾、盼、定这“八门五步”组成的,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这十三势。李老师的意思是说,你只要练好了太极拳的拳架,就能掌握太极拳这十三势。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着熟”。“着熟”就是拳势必须熟练,而“劲儿”是从“着熟”中产生的。因 此,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必须做到四点:第一必须知道招式的名称,第二必须知道招式的练法,第三必须知道招式的用法,第四必须知道招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外形的变化,实际是劲力变化。李老师要求第一步必须把太极拳架练得规范、熟练,“着熟”以后,再练习推手,自然对太极拳的劲力就能够理解掌握了。

1949年我到北京工作,经常向崔毅士老师学习太极拳。崔毅士老师教我推手,要求做到不丢不顶,顺随粘连。其方法是先练好掤、捋、挤、按这四种手法的不丟不顶,比如单推手,对方用挤按的劲进攻,我用掤劲掤住,要求掤劲不丢,向后引化,要随着对方的进攻而向后引化。自己进攻的时候,也是如此。崔毅士老师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听 劲”的功夫的。练习完掤、捋、挤、按的“听劲”功夫,然后再练习采、挒、肘、靠的“听劲”功夫。这里主要练习的是不丢不顶、粘连黏随,“听劲”听得很准确,才能随机应变,进而才能够“懂劲”。

武派太极拳的推手训练则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它的顺序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顺、逆、变、空、玄。顺是顺随的意思;逆就是当你处于背势时如何来挽救,也就是败中取胜;变是变化的意思;空是空劲;玄就是玄妙。在训练中,要先练习太极拳的顺随劲,太极拳拳架的练习很多地方是在练习顺随劲推手练习时,可以先跟着老师或者比自己功夫好的师兄练习推手,要跟随着他,他快你也快,他慢你也慢,要做粘连黏随,不丟不顶这样长期练习,就能掌握 “懂劲”的功

总之我认为“懂劲”是两个方内容:—是懂得自己劲力的运用,另个是懂得对方劲的运用。自己的劲力运用和对方的劲力运用要能够合节合拍,也就是在对方进攻时,能够很巧妙地把对方的劲力化开,然后能很好地发劲。化劲要做到巧妙,发劲要做到干脆: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做到了“懂劲”。在理论,练习者要多研究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郝月如等前辈的拳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 定能够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懂劲”功夫。

崔仲三:自我“懂劲”与相互“懂劲”

太极拳的“懂劲”,我认为应该分两种。

一种是自我“懂劲”,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一般称为感觉,就是你在做动作的时候,能体会到力量的大小、力点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度的不同、肢体的位置以及肢体的配合等等,这些都属于懂劲”的范畴。“懂劲”,不一定就是用力。太极拳是不用拙力的,使用的是一种本能的力量, 这种对本能力量的体会,被称为懂劲。练习者在自己的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有以上谈到的各种劲力感觉,并要体会这种 感觉。比如:劲,并不是把手臂放在胸前就是劲,这只是动作的外形,其中的力点要体会出来,这就要求你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力量体现在力点上。所以,练习太极拳,开始时只是动作的模仿,以后要慢慢地变为如何来表现这个动作的劲力,表现它的内含意义,体会其中的劲力变化,这样,你就会逐渐步入自我“懂劲”的阶段

另一种是己彼相互“懂劲”。相互“懂劲”在练习中, 要求双人配合,其方法一般是推手练习。这种练习,一般是 在自我“懂劲”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要求是要懂得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角度的变化,以及速度的快慢等等,然后,按照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理,去顺随地随着对方的劲力变化时变化。如果不是这,就会发生丢、扁、顶、抗等弊病。因此,推手练习,是一种互相磨合、互相琢磨、互相配合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学会太极拳要求掌握的化劲。从开始推手时的撞车顶牛,到后来能够互相顺随化解,默契配合,这也是一种“懂劲”。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也就明白了太极拳“懂劲”训练的程序。一般是先学练懂得自己的劲力,也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架子,体会太极拳的十三势,这时的着重点在于动作的规范、动作的准确和肢体的协调。这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等到动作相当熟练后,开始进入太极拳内功修炼阶段,也就是要懂得内劲的变化。这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自己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变化,使用的已经不是拙力了,而是天然的本力。通过自然本力,来体现太极拳的内劲。第三个阶段是双人推手练习,这是相互“懂劲”的训练手段。

当然,以上三个训练过程往往是合在一起的,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样长期练习拳架、推手,自然会达到太极拳的“懂劲”程度。

马虹:明白阴阳之理,修炼“懂劲”功夫

修炼太极拳的“懂劲”功夫,首先要把握太极拳的用力特征。太极拳用劲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领:

是要善于听劲。凭触觉、视觉来判断对方进攻的劲别、劲路、方向、劲点,提高灵敏度。

二是要善于引化。要粘连黏随,不丟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三是要能合。将己力与彼力合二为一,顺势借力,使之落空。

四是要善于借力。要顺势借力,造势借力。

明白了太极拳的用劲特征,我们就要掌握其用劲规律, 做到“懂劲”。我的体会是,首先要以阴阳相济的传统哲理掌握太极拳的用劲规律太极拳阴阳变化规律包括阴阳对称——打拳时要做到“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等,从而达到自身重心稳定,随遇平衡;阴阳互包——主要体现于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阴阳互根一即虚实互换,实为虚根,虚为实根;阴阳有序(折叠劲)一一即太极拳要求的“往复有折 叠”。其他还有整体观、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等。只有弄懂传统哲理中的阴阳论、整体观、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才可以把握住太极拳的用劲规律。

其次,要弄清每个拳势、动作的劲力结构和运动轨迹。打太极拳,要明每个拳势、每个动作有几个劲,你的对手在什么方位,对方出什么劲我用什么劲,劲路的变化等。在弄清了拳势的技击含义之后,就要在演练中品味每个劲力的“滋味”,打出劲道来。

第三,要以意领形,以意导劲,使内劲与外形完美统一。内劲是意念力、呼吸力、丹田力的总称。打拳时,要树立周身一家、内外一体的整体观,掌握太极拳的规矩和要领,既有规矩的外形,又有充实的内劲,从而将内劲和外形完美地统一起来。

第四,推手和功力训练是“懂劲”和练劲的必由之路。陈照奎老师讲:“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检验拳的试金石。”练习推手,要弄清、捋、挤、按、采、、肘、靠等劲力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的劲力变化,三 要感受粘连黏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的内劲,四要检验拳架的毛病。有点要提醒大家,推手最忌争强好胜,两人交 手,要点到为止。另外,为了提高劲力,增长功力,除了练习拳架、推手外还要练习单式、器械,进行功力训练极大杆、太极球等)。

赵幼斌:太极拳修炼的三个阶段

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言:“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指出了太极拳修炼的三个阶段, 即:招熟(着熟〉一懂劲一神明。其中“懂劲”是基础阶段,“招熟”提高,是达到“神明”高级阶段的前提, 是太极拳修炼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回答什么是“懂劲”,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劲”。汉字的“劲”,由“圣”和“力”两个字组成。“圣”作水脉解,指经络,因此,“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劲” 分为“外劲”、“内劲”两种外劲就是拙力,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其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而内劲就是蕴藏于内、发之于外、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富有弹性,如棉裹铁,分量极沉,同时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这种内劲,是修炼太极拳所要求的,故被称为“太极劲”。

那么,何为“懂劲”?“懂劲”就是知己知彼的劲。是指能够掌握和运用各种劲法,达到虚实动静存乎于心,屈伸开合机变于身,运用自如的境界。因此,懂劲不是指种劲,是包融对方劲力在内而知机变运用的劲法。劲的理论基础就是明了阴阳生克、五行变化之理。换言之,就是你刚我柔、你柔我刚、你实我虚、你虚我实,虽变化万端,但总此阴阳一理,正所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种状态的训练,单练拳架是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推手来不断实践和提,才能“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那么,懂劲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其基本点包括听劲、化劲、拿劲和发劲,以及它在推手中的自如互用。

所谓“听劲”,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凭皮肤接触的感觉能力来判断对方的劲路。初时,听劲较迟,易为人所制;时间久了,听劲灵了,就能见微知著,具有第六感官探透对方心理变化的灵气,这是懂劲的基本标志。提高听劲能力的关键先在于心理上的放松,不畏惧,才能进步做到身体和动作上的放松灵活。

所谓“化劲”,就是在“听”到对方劲路的基础上,进退间能化能随往而不被动。化劲的基本特点是松柔粘连,不丢不顶,使对方落不到实处,好像踩水上葫芦。化劲基本的方法是“化引结合”。如对方向我胸部按来,我以走化劲避开其锋芒,但又不能只是退,否则对方正好进击,自己反而被动,要在走化的同时粘引对方来力引向侧方使其来力落空。所以“化”和“引”是始终连在一起的。化劲的的在于避实就虚,变被动为动,造成我顺人背的态势。“顺”就是得机得势,占有主动;“背”就是失势被困,不得劲,失去了进攻能力。

所谓“拿劲”的“拿”,就是通过控制住对方的腕、肘、肩等关节点处而达到控制对方周身,以备我发劲。拿劲一定要在“化”、“引”的基础上,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而且拿时要轻、稳、活而实。

所谓“发劲”,就是在通过“听”、“化”、“拿”劲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时,使我劲力入榫(所谓入榫,就是拿住对方的劲,使对方失去灵活而不得脱〉,发力将对方抛出。因为此时对方来力落空,势背根轻,发出对方必然得手。发劲时,要周身完整一气,“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如果在推手中能够熟练自如地做到“听、化、拿、发” 这四步,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 “懂劲”的境界。

若进一步谈何谓“神明”.简言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阶及百战不殆,而谓“神明”。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懂劲”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也是每 个太极拳练习者孜孜以求的。然而,何为“懂劲”?如何才能达到“懂劲”的程度,进而能够“从心所欲”?对这一点,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还很困惑,有人感到,练了一辈子太极拳还不“懂劲”。在这一讲中,几位太极拳名家对太极拳的 “懂劲”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吴文翰:理论加实践,“懂劲”并不难

太极拳的“懂劲”这一概念是王宗岳首先提出来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围绕着“懂劲”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的,阐述了何为“懂劲”,如何才能做到“懂劲”等问题, 说得非常清楚,比如“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等等, 这些讲的就是“懂劲”的问题。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谈得比较抽象,后来武禹襄的拳论和李亦畲的《打手要言》 则非常具体地讲述了 “懂劲”的问题。我建议太极拳爱好者要细心研究这些拳论,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练拳实践,细心揣摩,终能达到“懂劲”程度。在此,我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我从小是在邢台学习的太极拳,当时经常向李香远老师求教。对“懂劲”这一问题,李香远老师强调必须先练好太 极拳套路。那时,太极拳叫“太极十三势”,它是由掤、捋、挤、按、采、挒、肘

、靠和进、退、顾、盼、定这“八门五步”组成的,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这十三势。李老师的意思是说,你只要练好了太极拳的拳架,就能掌握太极拳这十三势。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着熟”。“着熟”就是拳势必须熟练,而“劲儿”是从“着熟”中产生的。因 此,我认为,练习太极拳必须做到四点:第一必须知道招式的名称,第二必须知道招式的练法,第三必须知道招式的用法,第四必须知道招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外形的变化,实际是劲力变化。李老师要求第一步必须把太极拳架练得规范、熟练,“着熟”以后,再练习推手,自然对太极拳的劲力就能够理解掌握了。

1949年我到北京工作,经常向崔毅士老师学习太极拳。崔毅士老师教我推手,要求做到不丢不顶,顺随粘连。其方法是先练好掤、捋、挤、按这四种手法的不丟不顶,比如单推手,对方用挤按的劲进攻,我用掤劲掤住,要求掤劲不丢,向后引化,要随着对方的进攻而向后引化。自己进攻的时候,也是如此。崔毅士老师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听 劲”的功夫的。练习完掤、捋、挤、按的“听劲”功夫,然后再练习采、挒、肘、靠的“听劲”功夫。这里主要练习的是不丢不顶、粘连黏随,“听劲”听得很准确,才能随机应变,进而才能够“懂劲”。

武派太极拳的推手训练则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它的顺序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顺、逆、变、空、玄。顺是顺随的意思;逆就是当你处于背势时如何来挽救,也就是败中取胜;变是变化的意思;空是空劲;玄就是玄妙。在训练中,要先练习太极拳的顺随劲,太极拳拳架的练习很多地方是在练习顺随劲推手练习时,可以先跟着老师或者比自己功夫好的师兄练习推手,要跟随着他,他快你也快,他慢你也慢,要做粘连黏随,不丟不顶这样长期练习,就能掌握 “懂劲”的功

总之我认为“懂劲”是两个方内容:—是懂得自己劲力的运用,另个是懂得对方劲的运用。自己的劲力运用和对方的劲力运用要能够合节合拍,也就是在对方进攻时,能够很巧妙地把对方的劲力化开,然后能很好地发劲。化劲要做到巧妙,发劲要做到干脆: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做到了“懂劲”。在理论,练习者要多研究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郝月如等前辈的拳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 定能够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懂劲”功夫。

崔仲三:自我“懂劲”与相互“懂劲”

太极拳的“懂劲”,我认为应该分两种。

一种是自我“懂劲”,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一般称为感觉,就是你在做动作的时候,能体会到力量的大小、力点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度的不同、肢体的位置以及肢体的配合等等,这些都属于懂劲”的范畴。“懂劲”,不一定就是用力。太极拳是不用拙力的,使用的是一种本能的力量, 这种对本能力量的体会,被称为懂劲。练习者在自己的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有以上谈到的各种劲力感觉,并要体会这种 感觉。比如:劲,并不是把手臂放在胸前就是劲,这只是动作的外形,其中的力点要体会出来,这就要求你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力量体现在力点上。所以,练习太极拳,开始时只是动作的模仿,以后要慢慢地变为如何来表现这个动作的劲力,表现它的内含意义,体会其中的劲力变化,这样,你就会逐渐步入自我“懂劲”的阶段

另一种是己彼相互“懂劲”。相互“懂劲”在练习中, 要求双人配合,其方法一般是推手练习。这种练习,一般是 在自我“懂劲”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要求是要懂得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角度的变化,以及速度的快慢等等,然后,按照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理,去顺随地随着对方的劲力变化时变化。如果不是这,就会发生丢、扁、顶、抗等弊病。因此,推手练习,是一种互相磨合、互相琢磨、互相配合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学会太极拳要求掌握的化劲。从开始推手时的撞车顶牛,到后来能够互相顺随化解,默契配合,这也是一种“懂劲”。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也就明白了太极拳“懂劲”训练的程序。一般是先学练懂得自己的劲力,也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架子,体会太极拳的十三势,这时的着重点在于动作的规范、动作的准确和肢体的协调。这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等到动作相当熟练后,开始进入太极拳内功修炼阶段,也就是要懂得内劲的变化。这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自己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变化,使用的已经不是拙力了,而是天然的本力。通过自然本力,来体现太极拳的内劲。第三个阶段是双人推手练习,这是相互“懂劲”的训练手段。

当然,以上三个训练过程往往是合在一起的,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样长期练习拳架、推手,自然会达到太极拳的“懂劲”程度。

马虹:明白阴阳之理,修炼“懂劲”功夫

修炼太极拳的“懂劲”功夫,首先要把握太极拳的用力特征。太极拳用劲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领:

是要善于听劲。凭触觉、视觉来判断对方进攻的劲别、劲路、方向、劲点,提高灵敏度。

二是要善于引化。要粘连黏随,不丟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三是要能合。将己力与彼力合二为一,顺势借力,使之落空。

四是要善于借力。要顺势借力,造势借力。

明白了太极拳的用劲特征,我们就要掌握其用劲规律, 做到“懂劲”。我的体会是,首先要以阴阳相济的传统哲理掌握太极拳的用劲规律太极拳阴阳变化规律包括阴阳对称——打拳时要做到“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等,从而达到自身重心稳定,随遇平衡;阴阳互包——主要体现于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轻沉兼备;阴阳互根一即虚实互换,实为虚根,虚为实根;阴阳有序(折叠劲)一一即太极拳要求的“往复有折 叠”。其他还有整体观、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等。只有弄懂传统哲理中的阴阳论、整体观、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才可以把握住太极拳的用劲规律。

其次,要弄清每个拳势、动作的劲力结构和运动轨迹。打太极拳,要明每个拳势、每个动作有几个劲,你的对手在什么方位,对方出什么劲我用什么劲,劲路的变化等。在弄清了拳势的技击含义之后,就要在演练中品味每个劲力的“滋味”,打出劲道来。

第三,要以意领形,以意导劲,使内劲与外形完美统一。内劲是意念力、呼吸力、丹田力的总称。打拳时,要树立周身一家、内外一体的整体观,掌握太极拳的规矩和要领,既有规矩的外形,又有充实的内劲,从而将内劲和外形完美地统一起来。

第四,推手和功力训练是“懂劲”和练劲的必由之路。陈照奎老师讲:“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检验拳的试金石。”练习推手,要弄清、捋、挤、按、采、、肘、靠等劲力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的劲力变化,三 要感受粘连黏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的内劲,四要检验拳架的毛病。有点要提醒大家,推手最忌争强好胜,两人交 手,要点到为止。另外,为了提高劲力,增长功力,除了练习拳架、推手外还要练习单式、器械,进行功力训练极大杆、太极球等)。

赵幼斌:太极拳修炼的三个阶段

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言:“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指出了太极拳修炼的三个阶段, 即:招熟(着熟〉一懂劲一神明。其中“懂劲”是基础阶段,“招熟”提高,是达到“神明”高级阶段的前提, 是太极拳修炼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回答什么是“懂劲”,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劲”。汉字的“劲”,由“圣”和“力”两个字组成。“圣”作水脉解,指经络,因此,“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劲” 分为“外劲”、“内劲”两种外劲就是拙力,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其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而内劲就是蕴藏于内、发之于外、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富有弹性,如棉裹铁,分量极沉,同时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这种内劲,是修炼太极拳所要求的,故被称为“太极劲”。

那么,何为“懂劲”?“懂劲”就是知己知彼的劲。是指能够掌握和运用各种劲法,达到虚实动静存乎于心,屈伸开合机变于身,运用自如的境界。因此,懂劲不是指种劲,是包融对方劲力在内而知机变运用的劲法。劲的理论基础就是明了阴阳生克、五行变化之理。换言之,就是你刚我柔、你柔我刚、你实我虚、你虚我实,虽变化万端,但总此阴阳一理,正所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种状态的训练,单练拳架是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推手来不断实践和提,才能“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那么,懂劲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其基本点包括听劲、化劲、拿劲和发劲,以及它在推手中的自如互用。

所谓“听劲”,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凭皮肤接触的感觉能力来判断对方的劲路。初时,听劲较迟,易为人所制;时间久了,听劲灵了,就能见微知著,具有第六感官探透对方心理变化的灵气,这是懂劲的基本标志。提高听劲能力的关键先在于心理上的放松,不畏惧,才能进步做到身体和动作上的放松灵活。

所谓“化劲”,就是在“听”到对方劲路的基础上,进退间能化能随往而不被动。化劲的基本特点是松柔粘连,不丢不顶,使对方落不到实处,好像踩水上葫芦。化劲基本的方法是“化引结合”。如对方向我胸部按来,我以走化劲避开其锋芒,但又不能只是退,否则对方正好进击,自己反而被动,要在走化的同时粘引对方来力引向侧方使其来力落空。所以“化”和“引”是始终连在一起的。化劲的的在于避实就虚,变被动为动,造成我顺人背的态势。“顺”就是得机得势,占有主动;“背”就是失势被困,不得劲,失去了进攻能力。

所谓“拿劲”的“拿”,就是通过控制住对方的腕、肘、肩等关节点处而达到控制对方周身,以备我发劲。拿劲一定要在“化”、“引”的基础上,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而且拿时要轻、稳、活而实。

所谓“发劲”,就是在通过“听”、“化”、“拿”劲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时,使我劲力入榫(所谓入榫,就是拿住对方的劲,使对方失去灵活而不得脱〉,发力将对方抛出。因为此时对方来力落空,势背根轻,发出对方必然得手。发劲时,要周身完整一气,“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如果在推手中能够熟练自如地做到“听、化、拿、发” 这四步,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 “懂劲”的境界。

若进一步谈何谓“神明”.简言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阶及百战不殆,而谓“神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