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济水” 征文 | 故乡那条河 | 作者:姚景强

 大河文学 2020-11-23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在古代,豫鲁大地上有一条发源于我的故乡河南济源、流经山东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水。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渎者,乃独流入海的河流。江、河、淮皆为巨川,历代封神、封公、封王,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济水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有人甚至说它“盈科不足尺,岸柳难通舟”,那它为什么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为“四渎”而受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呢?甚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也大惑不解。他曾问手下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唐太宗闻之,对济水十分欣赏,曰:“善。”其实,怎一个“善”字了得。
济水有其志。作为一条河流,最向往的地方莫过于大海,最远大的理想莫过于奔向大海。大海是千万条河流灵魂的归宿,是它们期望的朝拜圣地和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说,每一条河流都有源头,却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独流入海的。济水虽细,但正如唐达奚珣《游济渎记》所说的那样:“不以险阻断其势,不以清浊汩其流,终能独运长波,滔滔入海,沉潜刚克,斯君子之量欤。”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济水》亦云:“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这些,都是对济水独运长波,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的赞美。
济水有其德。济水优秀而崇高的品德,表现在 “清”。正因为它的清,老百姓称它为“清济”,唐玄宗封它为“清源王”,白居易才临水而叹:“自古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就像一个人应该保持“气节”一样,济水似乎也在坚守着一种鲜明的自律意识。为了自身之“清”,君不见济水流到黄河岸边,宁可从黄河底下穴地伏流而过,也不与浑浊的黄河水同流合污。这是多么清高的一条河流啊?一条河尚能如此,做人尤其是做官,不更应该是这样吗?
济水之美德还在于,它与黄河为邻,却不像黄河那样恃强为暴,决愁民生,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关注济水所悟出的“善”字一样。古人曾将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进行比较,唐代达奚珣在《游济渎记》中就说:“彼三川者,或在幽僻,远而貌奇,伊何足贵。”实际上一下子把长江、黄河、淮河给否定了。当他谈到济水时则赞美道:“岂与夫体清浮之气,据函夏之中,平地开源,界空正绿,表里皆净,似若非深,舟楫既加,乃知无底,冲和自挹,斯君子之德欤。”而唐代诗人李甘在《济为渎问》一文中,又将济水与黄河进行比较,极力赞颂济水之善,谴责黄河之暴。他说:“济,南去数十里过矣,驰独浊中未尝波输气夺。别河而潜积沙,连块千里,不压不翳,益壮其流,帅汶而东,终能发山输海,此其所以为渎也。今河恃其强大自积,不捷趋海,往来戎狄间,胁泾、渭、沣、漆、汾、洛、伊、沁之水以兹其暴,决愁民生,中土患势,逆曲多穷,始归海。此皆济所羞也。”在李甘眼里,黄河简直是一条害河,而济水则是温和慈祥,宽厚仁爱,从善而流,惠泽千秋。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济水正是这样,它从源头一路走来,三起三伏,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为泉为井,流经豫鲁两省诸市县,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农田,哺育着两岸的儿女,以善举之为,推动着古代的农业文明并在济水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应该说,作为一条河流,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且有如此高尚的品质和美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敬,足矣!而我们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不是更应该像济水那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吗?

作者简介:姚景强, 河南济源人, 1976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人武部党委秘书。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奔流》杂志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1987年转业地方后,曾任济源总工会办公室主任,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艺创作。系济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