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伍三十五年,当年战友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愚伯的自留地 2020-11-23

文:沙人

图:来自网络

斗转星移,岁月弹指一挥间,转眼,我们退伍已经35年了。

我入伍后,只在连队呆了一年,奉调师政治部宣传从事新闻报道,摄影工作。退伍后,县组织部仍根据我在部队工作特点,先后安排我在文化馆、文教局和宣传部工作。

当年和我一起当兵的,将近100人,有比我先退伍的,有比我后转业的。总之,大家最终都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的在县城工作,有的在农村种地,有的到外面打工。

退伍三十五周年之际,我们在11月21日那天,举行了一次大聚会。

当天聚会到场的,共有36个战友,加上跟来的一些家属,一共48人。一见大家有些面面相觑。入伍时,还是一枚小鲜肉,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大腹便便;入伍时,风华正茂,现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入伍时,单身青年,现在大多当了爷爷,儿女绕膝。

36人,摆了五桌,两桌为家属孩子,热闹非凡。酒过三巡,醉眼朦胧,大家都在述说当年在部队的点点滴滴,站岗放哨、队列训练、行进间的敬礼,夜半的紧急集合,仿佛那纷踏而来的脚步声,在酒桌响起。

新兵入伍,相差无几的年纪,一样的军衣,一样的军帽。但退伍了,变化大了,如今,有些人见面都不敢认了。

到会的36位战友中,厅级一人,正县一人,正科三人,农技师一人,创业自己做老板的两人,在异乡打工的有十余人,中间当村长和村支书也有,大家的身份千变万化。

这次聚餐,有人穿得西装革履,有人穿着运动装,有人穿着老式的中山装,有的穿着孩子的工作服,可谓五花八门。家属也是不尽相同,有做中小学教师的,有穿白大褂做医生的,有做街道主任的,也有在家种地的。

这次战友聚会,大家推选我来主持,自然来个自我介绍。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混了个副科,老伴是企业家,儿子在银行工作,不少战友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坐在我身旁的一位战友,名叫宋建林,我们当年可是无话不谈的密友,在部队,我们新兵训练在一起,分到老连队还是在一起,他叫赵飞。在部队吹拉弹唱,文艺骨干,连队战士俱乐部副主任多次想提拔他,但在政审时没有过关,只好遗憾退伍。

后来,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我和他的联系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也越来越少,1995年,他去昆山打工搞装修,由于为人实在,干的活又好,慢慢的,他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后来他在当地买了别墅,也买了豪车,听说他手下有120多名工人,其中有不乏一些当年的战友。

如今,又在徐州开了分公司,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混的很不错。

在聚餐的过程中,有一位战友提前退席,他和我耳语了一分钟之后,向大家拱手告别,他的名字叫孔田。

孔田,家住微山湖畔村庄,担任村主任,承包两百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浅水藕,人称“藕王”,年收入近20万元。聚餐时,一个山东枣庄的收购商打来电话,说是已在他家门口等候,让他火速返家,不得已,他只好提前告辞。

当年的百名战友,回到农村的有50余人,大多数从事种植养植和农产品加工之类的行业,相比而言,当过兵的人即便回到乡村,也比一般的农村人要混得开,毕竟我们在部队经历过锤炼。在农村混的战友,不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五位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但也有少数的战友,家境清贫,个别战友因为疾病等原因,在温饱线上徘徊。因此,每次战友聚会时,有一条规定,农村战友一律免费参加。聚会结束后,剩余款项,全部用来资助贫困的战友。

三年前,我们一起的战友,建了一个微信群,当时加入的有80多人,但后来,不少人陆续退群,如今还剩下50多人。

在部队的时候,大家都来自乡村,战友之间的身份都差不多,相互之间大多是同级关系,都在围绕一个目标奋斗,更不存在什么利益关系,大家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完成各项任务,更不存在身份高低贵贱之分。

这样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一般很好相处,战友感情也很容易一步步加深,甚至在战场上,那就是互相帮扶的生死兄弟。

然而如今都走向了社会,有的身份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融入社会大环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难免在聊天过程中,偶尔也会夹杂一些别的战友所不愿触及的情况。或者,有些人觉得自己混的不好,而自惭形秽,于是选择了默默离开。

退伍35年,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我却觉得,物质拥有的多少,对我们这个年龄而言,已经不太重要,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积极向上的心。

一辈子的战友,一辈子的好兄弟,请每个人都好好珍惜这份难得的情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