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外科临床病例:食管裂孔疝

 山河教育网 2020-11-24
食管裂孔疝
一、病例资料
1.现病史
患儿,男,13个月,体重7kg,因“反复呕吐及呼吸道感染,添加辅食后喂养困难”前来就诊,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联,呕吐物偶有咖啡色物质,呼吸道感染平均1~2个月发作一次。
2.既往史
  足月顺产,GP,否认孕时存在宫内感染,父母无肝炎及肝炎病毒携带病史,孕期未口服药物,按序预防接种。  
3.体格检查
患儿皮肤弹性差,精神萎,两侧胸廓对称,两侧肺底部可闻及细湿啰音,心脏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软,肋下1cm可触及肝,脾脏未及,肛门四肢未见畸形。
4.实验窒及影像学检查
RBC4.8×10/L,PLT219×10/L,WBC15.0×10/L,CRP18mg/L。  
血气分析:动脉血pH7.435,BE-2mmol/L,K3.8mmol/L,Na142mmol/L,Cl98mmol/L,PaO80mmHg,PaCO30mmHg。  
X线检查:心脏后方见透亮含气影;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大部分胃体疝入胸腔(见图2-1)。  


二、诊治经过
1.治疗方案
轻度滑疝可保守治疗,当有严重反流症状或有旁疝及混合疝需要手术治疗,部分患儿近端由于反流引起食道狭窄,可食道扩张与抗反流同时进行。
2.治疗经过
患儿入院完成术前常规检查,胸部平扫CT证实胃从心脏后方向上疝入胸腔,确诊为食道裂孔疝,24h食道pH值测定显示中、重度反流。经抗感染治疗呼吸道症状好转,于入院第5天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充分游离食管下段4cm,注意避免损伤迷走神经,用纱条向下牵拉食管,食道内插入14号左右较粗胃管,以免食管狭窄,修补膈肌角裂孔2针后将胃底绕食道后方360°(Nissen术)在前壁汇合,缝合3针,包绕食道下端约2cm,检查无出血,关闭手术切口。术后3天进食,1月后随访膈肌及食道包绕较好,无吞咽困难及呕吐症状。
三、病例分析
1.病史特点
(1)患儿13个月,因反复呕吐、呼吸道感染入院,呕吐物偶有血丝。
(2)体检:患儿营养状况差、两侧肺下部可闻及细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WBC15.0×10/L,CRP18mg/L。(4)胸片显示:心影后含气腔隙影,钡剂造影显示为胃底及部分胃体疝入胸腔。
2.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食道裂孔疝(混合型)。
(2)诊断依据:
①患儿有反复呕吐及呼吸道感染病史,肺部听诊及实验室检查支持肺部感染;
②胸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大部分由膈肌中部疝入胸腔,His角消失;
③食道24小时pH测定显示:中重度胃食管反流。
3.鉴别诊断
食道裂孔疝有时与隔离肺、胸骨后疝及后外侧膈疝较难鉴别,胸部CT平扫发现后纵隔有胃肠道影可协助诊断。
四、处理案及基本原则
(1)治疗方案:抗感染对症处理后应积极准备手术,由于患儿大部分胃疝入胸腔,需要手术将解剖复位,将胃回纳入腹腔,修补膈肌裂孔,同时患儿有中重度反流,需要行抗反流手术,其中胃底360°包绕的Nissen手术抗反流效果确切,较为常用。
(2)术前谈话:术前须告知患儿家属手术方案,术中患儿有气胸、迷走神经损伤、出血、食道破裂的风险,术后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道裂孔疝复发、胃瘫及吞咽困难,需要再次手术或食道扩张。
(3)依据:食道裂孔疝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一种,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滑疝、旁疝及混合型食道裂孔疝,需要手术治疗,恢复解剖关系、缝合膈肌裂孔、同时由于食道下端括约肌松弛以及抗反流的His角消失,需要行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
五、要点与讨论
通常膈肌从第10胸椎水平包绕食管下段形成膈食管裂孔,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膈肌食管裂孔、膈下食管段、胃之间这些结构发生异常,出现膈下食管、贲门、胃底随腹压上升而进入纵隔以及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称之为先天性食道裂孔疝。本病欧美地区发病率高达0.5%,但出现症状的仅占其中的5%。
1.病理及分型
先天性食道裂孔疝分为:滑动型、食管旁疝和混合型三种。
(1)滑动型食道裂孔疝:占新生儿食道裂孔疝的70%。当膈食管韧带、膈肌角、胃悬韧带发育不良、松弛,食管裂孔开大合并,腹压增大时,腹腔食管、贲门和胃底依次滑入膈上,平卧后回纳,构成该疝。食管黏膜长期受反流酸性物质的刺激,发生炎症,易溃疡出血,晚期炎症波及食管肌层及食管周围组织,形成食管炎和食管周围炎,最终使食管纤维化,瘢痕狭窄。严重的反流有时会进入气管造成误吸,新生儿偶可突发窒息死亡。
(2)食管旁疝:仅占食道裂孔疝的3.5%。当胚胎早期食管两侧隐窝持续存在,食管裂孔后方膈肌出现缺损,胃大弯及部分胃体沿贲门及幽门长轴突向食管后方,形成食管旁疝。由于食道下段贲门位置、腹腔段食管长度以及胃His角未受影响,因而胃食管反流现象相对较少,部分胃底可发生扭转、嵌顿。
(3)混合型:随着病情发展,食管裂孔扩大明显,膈食管韧带松弛,贲门、胃底可在食管裂孔上下滑动,胃底疝入胸腔并可扭转,临床常表现为巨大疝。患儿年龄越大,该型所占比例越高,为手术的常见类型。
2.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①呕吐:80%~90%左右的新生儿及婴幼儿出现呕吐,可生后第一周即发生,症状轻微的仅溢奶,严重的可呈喷射性;平卧或夜间,呕吐比较频繁;当患病8~9个月后,部分患儿呕吐可因食管下段纤维化狭窄而缓和。
②呕血、便血: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慢性呕血和便血,导致贫血,甚至发育不良。
③吞咽困难:反流性食管炎逐渐加重,食道下段肌层受累,出现纤维化,导致食管短缩、狭窄,以及贲门胃底疝入胸腔,出现吞咽困难。
(2)呼吸道症状:由于胃食管反流多见于夜间,可造成误吸,致上呼吸道反复感染,近一半患儿以此症状前来就诊,故久治不愈的呼吸道感染需想到该病。部分患儿有过敏体质,误吸时可诱发哮喘。
3.检查方法
(1)X线检查:可以明确解剖结构异常,并粗略判断食道清除率。大于50%的胃疝至膈上,考虑为巨大疝;部分仅有胃黏膜向上滑动,胃食管交界区无明显上移,为滑动疝。
(2)内镜及活检:内镜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狭窄及贲门松弛度,胃黏膜疝入多少,食管、胃黏膜交界上移的程度等。病理有助于炎症程度的判断及治疗。
(3)Tc核素扫描:核素扫描可以准确地反映胃食管反流状况,对胃食管反流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并判断食管清除率及食管的排空情况,是胃肠动力学检查的重要参考。 
(4)食管24小时pH值动态监测:微电极置于食管括约肌上方约2cm,并记录、标记进食、睡眠、体位、呕吐的起止时间,当pH值小于4时定为反流,记录反流持续时间、次数,并根据DeMeester评分制订治疗方案。
(5)食道压力的测定:食管下段高压区,食道裂孔疝时压力下降。观察食管下段的压力以及胃、食道压力差,对手术方案及疗效的评价有一定意义。
4.治疗原则及手术要点
(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滑疝,可采取保守治疗,患儿斜坡卧位,进食稠厚食物,服用抑酸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疗程通常为3周。
(2)手术治疗:单纯地将疝入胸腔脏器回纳,切除疝囊,并修补食道裂孔,很多患儿仍然会有呕吐症状,所以多年研究证实对于这类患儿需要行胃底折叠。胃底折叠术根据其不同包绕程度也分为完全包围的Nissen术和前方包围210°的Thal以及食道后方包绕270°的Toupet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选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反流严重者,以Nissen手术抗反流比较切实;而当食道下端狭窄时则Thal或Toupet手术并发症较少。
5.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
术后患儿常规禁食2~3天,需留置胃肠减压并根据胃肠减压量决定是否拔出胃管,术后早期需注意患儿呼吸情况,必要时复查胸片。抗生素作为预防性应用,通常不超过48h。食道裂孔疝术后主要问题是复发。具体可分为无症状解剖复发;并发反流症状解剖复发;解剖正常反流症状严重的复发及术后吞咽困难四类,复发率有报道在7%~40%之间。再次手术常会发现:胃底折叠部疝入胸腔、胃底折叠部下滑或包绕位置错误、膈肌脚破裂或过于松弛、食道狭窄,过度腹胀等。手术时,充分游离食道下段,切实缝合膈肌裂孔及包绕胃底是防止复发的主要措施。
6.随访要点和预后
患儿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做上消化道造影,对于仍有呕吐症状患者需复查24小时pH值测定以及同位素检查,观察反流情况。术后患儿通常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能由于食道裂孔缝合处崩开,包绕的胃和食道再次疝入胸腔,或胃底折叠方法不当,需再次手术修补。多次复发患儿排除技术问题,可能存在胶原发育障碍。
六、思考题
食道裂孔疝常见病理类型有哪些?2.食道裂孔疝的主要手术方式?3.食道裂孔疝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