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九期

 廿氏春秋 2020-11-25
第二十一章 物价论

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边际成本以及短期供给弹性,尤占重要地位。但当他们进入第二卷,或另成一书,讨论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我们恍若进了另一世界,这些家常浅显的概念都不提了,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者乃是货币之数量、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流通速度与交易额之比、囤积、强迫储蓄、通货膨胀或紧缩⋯⋯诸如此类;简直没有人想把这些空泛名词和以前供需弹性等观念联系起来。假使我们把人家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回想一下,并设法使其合理化,则在比较简单的讨论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等于零,需求必与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更复杂一些的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什么也不清楚,什么都可能。我们都已惯了,忽而在这样捉摸不定的东西之左,忽而又在其右,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二者之联系似乎是醒与睡之关系。以前数章,其目的之一即在避免这种双重生活,而使整个物价论重新与价值论发生密切接触。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论与分配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一面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假使我们所研究的,只限于一业或一厂,假定就业资源之总数不变,又暂时假定他业或他厂之情况亦不变,则我们的确可以不顾货币之特性;但当我们进而讨论何者决定社会全体之产量及就业量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货币经济(MonetaryEconomy)之全盘理论。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界线如此划分:一面是静态均衡论(theory ofstationary equilibrium),另一面是移动均衡论(theory of shifting equilibrium);在适用后一种理论之经济体系中,对于未来之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情况。我们之所以可以作如此分法,乃是因为货币之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点产生的。我们可以先讨论:设在一经济体系中,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在各方面都是固定的,可靠的,人们亦依据正常经济动机而活动,则在均衡情形之下,资源将如何分配于各种用途。这种经济体系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是完全不变的;其二虽有改变,但一切都在事先完全预料到。我们可以从如此简单的引论,进而讨论现实世界之种种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则以往预期不一定实现,而今日对于未来之预期又可以影响今日之行为。当我们从前一种讨论进入第二种讨论时,货币是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个特性就进来了。移动均衡论虽必须以货币经济为依据,但还是一个价值论或分配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货币论。货币之最主要属性,既在巧妙地连系现在与未来,则我们除非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没法讨论:当预期改变时,当前活动所受之影响如何?即使把金银以及法偿工具取消,我们还是摆脱不了货币。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之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属性, 就单独一业而论,则其产物之价格水准,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我们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结论不能适用于全部工业。故一般物价水准(general price level),也是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但因我们假定设备与技术不变,故生产规模就是就业量。固然,当我们讨论到社会总产量时,我们要顾到:任何一业之生产成本一部分须看他业之产量如何而定;但比此更重要,我们更要顾到的,乃是需求改变对于成本与产量二者之影响。我们有新见之处,都在需求方面——当我们所讨论的是总需求,而不是单独一种商品之需求(总需求则假定不变)。
如果我们把情况简化,假设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以同一比例改变,换句话说,都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的改变,又设设备与技术不变,则一般物价水准,一部分定于工资单位,一部分定于就业量。因此,改变货币数量对于物价水准之影响,乃是两种影响之总和,其一是货币数量对于工资单位之影响,其二是货币数量对于就业量之影响。为说明这种概念起见,我们再把情况简化,假定(1)所有失业资源,就生产效率而论,完全相同,可以互换,(2)边际成本中之诸生产原素,只要尚未全部就业,便不要求货币工资之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则只要有失业现象存在,工资单位就不会变更,生产之报酬既不递增亦不递减。因此,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若还有失业现象,则物价毫不受影响,就业量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的增加,而有效需求之增则起于货币数量之增;但当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之增加者,乃是工资单位与物价。故设有失业现象时,供给有完全弹性(perfect1y elastic),充分就业已经达到后,供给毫无弹性;又设有效需求之改变比例恰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相同,则货币数量说有如下述:“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我们已经引进许多假定,使得情形简化,货币数量说得以成立,这算满足了历来传统;现在我们再进而讨论,事实上有何种可能的复杂因素,可以参加进来:
(1)有效需求之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恰成同一比例。
(2)资源之性能并不一致,故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不变。
(3)资源并不可以互换,故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则尚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4)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
(5)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秦之报酬,并不以同一比例改变。
故第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货”市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效果为如何。一般说来,有效需求之增加,一部分用在增加就业量,一部为用在提高物价水准。故事实上并不是当有失业存在时,物价不变,一达到充分就业,物价即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增加;而是当就业量增加时,物价逐渐上涨。物价理论既在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之关系,以便决定当货币数量改变时,物价弹性之反应如何,故必须研究以上所举五个复杂因素。今依次论之。我们虽然一个一个讨论,但我们切不可就此以为这些因素是绝对独立的。举例来说。有效需求增加时,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一部分在提高物价,这两部分之大小,可以影响货币数量与有效需求量之间之关系。又若各生产原秦所得之报酬,其改变之比例不同,则亦有此种作用。我们分析之目的,不在提出一部机器,或一种盲目计算法,使我们可以得出百无一失的答案;而在使我们有一种有组织的、有次序的思维术,探索若干具体问题。我们先把这些复杂因素一个一个隔离,得出暂时结论,然后再尽我们的能力,顾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有的相互关系。思维而涉及经济方面者理应如此,用任何其他方法,来应用刻板的思维原则,都会引起错误;但没有这些原则,却又有茫然无所适从之苦。把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成公式,加以形式化,象本章第六节要做的那样,其最大弊端,乃在这些方法都明白假定:其所讨论之各因素绝对独立;只要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则此等方法之力量与权威便一扫而尽。在日常会谈中,我们并不一味瞎算,而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文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又把以后必须要加的保留、修正与调整都记在心上;但我们却不能把复杂的偏微分记在几页代数之书角,因为这几页根本假定这些偏微分不存在。近代所谓“数理”经济学,太多一部分只是杂凑,其不精确一如其开头所根据的假定;而其作家,却在神气十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性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了。
(1)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主要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左右利率这一点产生的。假使这是唯一的反应,则影响之大小,可由下列三个因素中推出:(a)灵活偏好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须降低多少,然后才有人愿意来吸纳此新货币;(b)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降低一特定量时,投资将增加若干;以及(c)投资乘数,此数告诉我们,投资增加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
但(a)、(b)及(c)三点,一部分也和(2)、(3)、(4)及(5)几个复杂因素有关系,后者我们还没有讨论到;假使我们忘了这点,则以上分析虽然有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层次,有着手处,但实在太简单一一简单到欺骗程度。盖灵活偏好表本身,亦系乎所得及业务两种动机将吸纳多少新货币;而此吸纳量之多寡,又系乎有效需求增加之大小,以及此增加量之分配法:用于提高物价者若干,提高工资者若干,增加产量与就业量者若干。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则亦系乎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其随之而来的事态是否影响人们对于未来货币情形之预期,又当有效需求增加,所得扩大时,此新所得分配于各种消费者之方法亦足以影响投资乘数。以上种种,当然不足以包罗一切可能的交互反应,但设我们可以取得所有事实,则不难找出一组联立方程式,求出具体结果。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货币增加某特定量时,把一切都考虑到以后,有效需求量须增加若干,始与该特定量货币增加相符合,相均衡,而且也只有在非常例外情况之下,货币数量之增加反而引起有效需求量之减少。__有效需求量与货币数量之比,和通常所谓“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颇相仿佛,所不同者,有效需求相当干预期的所得(即决定生产活动之所得),而非真正实现的所得;相当于毛所得,而非净所得。但“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什么也没有解释。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预期其不变,因为上面说过,决定这个速度者,乃是许多复杂而变化的因素。我以为用这样一个名词,反而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蒙蔽了,一无好处,只引起混乱。
(2)上面说过(第四章第三节),报酬递减与报酬不变之别,一部分须看工人所得之酬报是否绝对与其效率成比例而定,设绝对成比例,则当就业量增加时,劳力成本(用工资单位计算)不变,但设某一级劳工所得之工资,不论各人之效率如何,都是一样的,则不论资本设备之效率如何,劳力成本总是渐增。设资本设备之效率也不一致,利用某部分设备生产时,每单位产品所需之直接成本较大,则边际直接成本之增加,除了由于劳力成本之渐增而外,还多了一个原因。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
(3)在(2)中,我们想到供给弹性可能不完全。设各种专业化的失业资源配合得非常适当,则各该资源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就业之点。但是一般说来,有些商品或劳役之产量已达到一种水准,若需求再增,该商品或劳役之供给将暂时毫无弹性;而在其他方向,则尚有大量剩余资源未曾就业。故当产量增加时,会接连产生一组“瓶颈”(bottle-necks),换言之,若干种商品已经毫无供给弹性,故其价格必须上涨到一种程度,使其需求转移方向。故当产量增加时,只要每一种资源都有可用而尚未就业者,则一般物价水准大致不会上涨太多。但当产量已经增加到有“瓶颈”现象发生,则若干商品之价格将急剧上涨。本项及(2)项所谓供给弹性,一部分亦须看时间之长短而定。若时间甚长,资本设备之数量亦可改变,则供给弹性之值,在最后必大于在初期。故当失业普遍之际,若有效需求作温和的增加,则用以提高物价者甚少,主要都在增加就业量;若增加较大,而又出人意外,以致暂时引起“瓶颈”现象,则有效需求之用于提高物价者(以别于就业量),在初期要比以后大。
(4)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这一点不须多解释。若其他情形不变,则每一工人集团都因其本身工资之提高而受益,故若所有集团都要求增加工资亦自在意中;而雇主们当营业情形良好时,也愿意满足此种要求。因此,有效需求增加时,大概有一部分被工资单位之上涨趋势吸收以去。因此,充分就业固然是一个最后分界点(critical point),到达这点以后,若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再增,则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之上涨作同比例的提高;但在这点以前,还有一组半分界点(semi-critical points),在这许多点上,有效需求增加时,货币工资也提高,只是不及工资品价格之上涨比例而已;有效需求减少时亦然。在实际经验中,并不是有效需求稍有改变,工资单位即随之而变:工资单位之变是不连续的。决定这些不连续点者,乃是工人之心理以及雇主与工会之政策。在一国际经济体系中,若一国改变其工资单位,则各国之间之工资成本便产生相对变动;在一商业循环中,即使在一闭关体系以内,工资之改变,亦使得当前工资成本与未来预期工资成本之间,发生相对变动,故这些不连续的半分界点,其实际__重要性可能很大。又因在这些点上,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若再增,便将引起工资单位作不连续的上涨,故从某种观点看来,这些点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semi-inflation),有些和以下所谓绝对通货膨胀相似,虽然相似之程度甚低;所谓绝对通货膨胀,乃是在充分就业之下,再增加有效需求时所产生的情况。又这些点之历史上的重要性亦甚大,但不容易用理论来加以概括。
(5)本章第三节开头第一句,即假定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队同一比例改变。但事实上各种生产原秦之报酬,以货币计算,其刚性程度颇不一致,当货币报酬改变时:其供给弹性亦不同。假使不如此,则我们可以说,物价水准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工资单位与就业量。在边际成本之中,其改变比例大致与工资单位不同,且其变动范围亦较大者,当首推边际使用者成本。设当有效需求增加时,人们一变以往预期,认为设备必须重置之日将大为提早,设有此种情形(往往有之),则在就业状况开始改善之时,边际使用者成本会急剧上涨。从许多目的着想,假定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改变,固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第一接近值;但比较好一点的办法,是将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加权平均,称之为成本单位(cost-unit)。成本单位可视为价值之基要标准;若各生产原素之报酬,确以同一比例改变,则工资单位亦可作此种标准。设技术与设备不变,则物价水准一部分定干成本单位,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因短期间有报酬递减现象,故当产量增加时,物价水准之上涨比例大子成本单位之上涨比例。设产量已经达到一种水准,在该水准时,诸生产原素之代表单位之边际产物,仅等于各该生产原素为继续维持该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则我人已达充分就业之境。
V
设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到这点为止,货币膨胀之效果,只是程度问题,在该点以前,我们找不出一点可以划一条清楚界线,宣称现在已到通货膨胀之境。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尚能增加,故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在此分界线之两面,情形却并不对称,盖有效需求(以货币计算)若降至此界线以下,则若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亦减;但若有效需求(以货币计算)扩张至此界线以上,则一般说来,若仍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并不增加。这个结果基于一个假定:即生产原素(尤其是工人)对于其货币报酬之减低总要抵抗,但并无动机拒绝其货币报酬之增加。这个假定显然很与事实相符,盖若货币报酬之改变,并不是全面的,只限于局部,则此局部的原紊将因其货币报酬之上涨而受益,之下降而招损。
反之,设当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之时,货币工资即无限制下降,则此种不对称即告消灭。然在此种情形之下,除非利率已降至无可再降,或工资已等于零,否则在充分就业以下,将无安定之点。事实上,假使在货币经济体系之中,价值而尚有任何稳定性,则我们必须要有若干原素,其货币价值即使不固定,至少很有刚性。__有一种看法,认为任何货币数量之增加都有通货膨胀性。除非我们把通货膨胀性一词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否则这种看法还是跳不出经典学派之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是说,生产原素之真实报酬减低时,其供给量必减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