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宪政、梁豪║老梅城往事

 梅州文学网 2020-11-25

  历史上的江北老梅城,不单是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学有书院、私塾,寺庙多,姓氏祠堂也多。

  

  老梅城的范围很小,有5座城门,东至水巷,东门塘在城外,西门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门有两个,上南门和下南门西临程江河,北门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在老梅城内,有三山、七海、一坵田,这是老梅城的持色之一。

  老梅城城南门城墙一角

  

  旧时的梅城没有时钟,晚上报时用更鼓,晚上由初更起到五更止,三更为子夜,五更是第二天的天亮时分了。猪条街在城墙背,原是城墙下的空地,因附城农民聚集在此卖猪条(小猪)而得名。马石下据说有一个绅士上下马时放置有垫脚石而得名。更楼下、鼓楼下、西箭角、猪条街、马石下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老梅城及周边范围都有十多个寺庙,粗略算一下:上市长巷口大觉寺,始建于南唐,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中华路有新庙、老庙;仲元西路有西门华光庙,而今华光庙还存在;老城内有三帝庙;孔圣庙即现在的学宫;金山顶下面有福寿庵和雨花庵;东教场背有关帝庙;江南即梅江桥背有龙王庙和火神庙;程江河边有圣母宫;道前路有吕帝庙;城隍庙巷内有城隍庙;小河背即程江桥背有汉帝宫和因静居;西郊有西来庵等。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梅城沿江店铺

  

  老梅城内有六十个姓氏祠堂。旧时有九李、十三钟的说法,就是说李姓有九个祠堂。而钟姓的祠堂竟有十三个之多。好些姓如陈姓、张姓、黄姓、林姓、赖姓、巫姓、梁姓、蔡姓都有祠堂,有的姓有两个以上的祠堂。因为老梅城是嘉应州州官衙门所在地,科举时代嘉应五属,梅县、兴宁、长乐(民国改为五华)、平远、蕉岭的童生都来这里考功名,考文秀才写文章以孔圣庙为考院;武秀才考十八般武艺,西箭角(华侨戏院旧址)为考院;骑马射箭都在西箭角。参加考试的童生就住在自己的姓氏祠堂里。外县的童生坐船一直到南门码头停泊。

  

  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老梅城很多寺庙和祠堂已改建成学校了。而今,大觉寺改成城西小学,即实验小学梅师附小;肖家祠、沈家祠为广存小学作教室用;火神庙改成水南小学(今江南育才小学);汉帝宫改为育群小学(今乐育小学)。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梅江桥

  

  解放后,好些祠堂用作仓库或办工厂或作商业批发仓,祠堂已不复存在。如在老电影院旁边的梁姓祠堂在解放初期是梅县粮食局的办公楼;在元城路的李氏大宗祠解放后是染织厂的厂址;孔圣庙即学宫已修复开放;孔圣庙右侧的黄氏宗祠也是重新修缮,焕然一新;吕帝庙另择新址重建已有相当规模。其他的寺庙和祠堂,多数成为历史了。

  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街道

  

  梅州人是非常念旧和感恩的,老梅城的街道多数以先贤或先烈命名。凌风路是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文保路是纪念捐钱筑城的明朝的叶文保,元城路为宋朝谏官刘安世(字元城)谪居梅州,在城内创建元城书院而得名。至于中山路、辅庭路、仲元路、生才路(即大康路)、周增路等等都是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英雄。

  

  上述的地名和街道都是对老梅城的范围而言,据历史资料记载:老梅城的城墙是1932年拆掉改为街道的,当时居住在城内外的居民才2万多人。

  

  当时的县长彭精一及继任者梁翰昭,与当地驻军独一师师长黄任寰、参谋长曾举直,利用军工民力改造,短短几年,使梅县成为交通枢纽,与闽、赣呼吸相通。抗战期间,广东省省府迁至平远县,潮汕地区被日本兵占领好些难民到梅县谋生,为此梅城人口陡增。在1950年之前梅城成为粤东重镇。

  

  现在江北老城区的老民宅、祖祠、宗祠,及有民国建筑风格的骑楼店铺,都是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值得保护。但因建筑年代久远,大部分已是危房。这几年政府已拨款维修民国年间建的老街道,把老城区建为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区,现在老街店铺卖文化旅游物品,吸引游客。

  

  现在只有百岁老人才知道老梅城的原貌,现代人只能在博物馆里浏览百年前老梅城。

  

  (本文发表《客都旅游》2019年第1期)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曾宪政║山歌对唱

作者简介

  梁豪,《客都旅游》编辑。

  曾宪政,梅州市梅江区曾龙岌人,文学爱好者,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现任梅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梅州市曾氏联谊会常务副主任。

编辑:李瑜;校对:梁德新

策划:锟铻;审核: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