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季之思,从日本人的角度看明朝灭亡

 网洛书城 2020-11-25

大明!这个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离开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对于明亡的惨烈,我们只能从扬州,江阴,上海嘉定惨烈的反抗来获知,却不知在遥远的三韩与东瀛之人对明亡的看法:

1644年6-7月,贸易明船到达日本长崎,将李自成闯军攻入北京,崇祯帝上吊自尽的消息便传入“唐藩馆” 接着送到了德川幕府手中,日本举国皆惊,因为还在50年前,太阁丰臣秀吉兵败朝鲜,明军武力强大的事实还近在眼前,特别是露梁海战一战几乎全歼萨蒙军团的事例还历历在目。怎么偌大的帝国说亡就亡了,简直不可思议,除了震惊,心里油然滋生了一出酸楚和嫉妒,也为300年后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既然生为山林狩猎出生的满洲人能入关做主,那我们日本为何不行呢?何况我国从大唐开始一直学习中原文化,中间还两度击败元寇的入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于是,这样的思潮渐渐开始在日本文化界弥漫,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山鹿素行,将日本神道教文化和日本武士道文化结合,树立了一个”中国“蓝本,那就是现在我才是真正的”中华“、”华夏“。本土中国已经变成了”蛮夷“ 接着通过几代学者的”理论完善“ 还有明末旅日大儒朱舜水的”尊王攘夷“论,为未来的明治维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在理论的基础上,郑成功的数次求兵求助还有明遗民的大量迁徙也为日本更加认识明朝文化、习俗和优秀的中华成分,遗民重不凡匠人、武术家、手工业者,文化大家,这中间就有陈元赞、朱舜水等人,这些移民将明代著名的文化著作,科学成果,手工结晶都带到了日本,丰富了日本各界对中土文化的再认知。后来随着德川幕府得锁国令和到18世纪初满清的闭关锁国。虽然长崎港依旧对中国开放,但是随着满清政府的锁国令令两国从文化到贸易到思潮走向渐行渐远。慢慢日本国内在山鹿素行的理论认知下,就认为满清非中国,乃夷狄!中华之制,独存我国尔。日本著名的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写过一本书《鞑靼风云录》,笔者有幸拜读,作者以17世纪日本漂流民事件做为依托,树立了一个叫”庄助“的日本人形象,侧面系统的阐述了满清从入关前到入关后的人物结构变化,还有文化上的特性,包括衣冠发饰这些,表达了满清虽然是渔猎民族出生,但是他们能入关,必定有其特性的优点和长处。也相对客观的刻画了晚明客观的人物特点,但是忠其根本,还是体现了右翼学者的思想出题,就是”和尚可摸我也可摸“ 毕竟从他后续作品例如《坂上之云》的描述,内心他们还是异常轻视满清,视作蛮夷。

总之,日本对待明亡是看作整体华夏的沦亡,所谓的“神州陆沉”便是如此,日本岛国之心开始膨胀,开始渐渐以中华正统自居,和中国慢慢开始进入南辕北辙的境地,一直都明治维新之后,军国主义思潮加上从明亡后的这种中土变论,成为其侵华的理论文化依据,使两国都迈入深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