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谣:美国孩子自由多?保留“自由区”,宽严相济才是主流

 IF枕边育儿 2020-11-26

先生地美国同事因为疫情原因,全家一直留在中国,最近赶上小女儿过生日,我们都拿着礼物过去参加Party。刚进门就看到三岁的小姑娘穿戴整齐站在门口,对每个来家中的小伙伴微笑打招呼:“Thanks for coming”。

身后的客厅里,孩子们已经追逐打闹的玩了起来,要是门口站的是Tim早就忍不住加入进入了,可是小姑娘还是举止优雅的欢迎着客人

我好奇问女主人:“她怎么能忍得住不去和小伙伴玩呢?”

女主人回答我:“当然那是派对的规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带起娃来,也是特别的“随意”,比如在机场,中国爸妈会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而美国爸妈则可能让刚会爬的宝宝“自由活动”。但是美国孩子真的像我们想得那么“没规矩”吗?

美国孩子真的“自由”吗?


从美国幼儿园到中国幼儿园,Tim最不能理解的事情就是老师对于“迟到”的态度。

有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对我惊呼:“这不公平。”

我问他:“怎么了?”

Tim说:“今天郑多多迟到了,但是王老师竟然只是说下次早点来。”

Tim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美国的幼儿园,“迟到”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次数多了甚至还要被劝退。就像这件小事儿反应的现实一样,美国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自由。

不得不说,在婴儿阶段美国孩子确实比中国娃看起来更自由,这跟生活习惯有关,与此同时他们也比中国孩子需要做更多事情,比如我的邻居告诉我:她儿子三岁时就要承担喂猫猫狗狗的家庭义务。

但一涉及社会规则,自由的美国家长就马上严肃了起来,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大量的公共规则,比如垃圾分类、公共场合礼貌,以及社区的权力和义务等等。即便在家可以穿着球鞋上沙发,但是却绝对不能穿着球鞋踩飞机的座椅。

参加Tim幼儿园的公开课时有个小班的男生特别淘气,午餐时他一直在影响别的小朋友进餐,结果一不小心把饼干都碰到了地上。老师过来严厉地批评了他,而且对他说:“请你饭后把这里清扫干净。”我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下午的活动都结束了,那个孩子还在清扫餐厅。

让孩子知道规则和重要,但是让他们明白违反规则必须承担后果(consequence)则更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身处的整个法治社会的精神内核。

保留“自由区”充分享受自由


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就表达了他对自由思考,如果自由漫无边际,就变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如果没有自由,人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孩子们又是自由的,因为父母为他们保留了很多“自由区”在这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父母会在哪些事儿上持“观望和支持”的态度。

1、 孩子的房间是“父母禁区”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给她布置的新房间,匪夷所思的有一扇窗户,而且窗帘在房间外面。与其说是孩子房间,倒更像是一个牢房。而在美国孩子的房间则是一个非常个人私密的空间

在电影里我们经常能看到,青春期的女孩带男孩回房间了,即便在楼下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也不会推门进去直接干涉。拥有绝对“主权”的同时,孩子也需要早早承担自己整理物品、打扫房间之类的职责。

2、 孩子的兴趣爱好绝对自由

有次在Tim的体能班,听到一对母女的对话。妈妈说:“你看你这么胖,需要多运动。”女儿则说:“妈妈我还是喜欢画画。”妈妈又劝她:“听妈的,还是上体能班。现在中考体育分越来越重要啦!”

相对国内的父母,美国爸妈对孩子的兴趣则更加尊重,更不会将自己想要学的内容,强加在孩子身上。

3、 学习自由度比较大

在学习上,美国孩子的自由度也非常大。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社区图书馆,经常能看到满地打滚看书的美国孩子,每次我都在想,如果Tim姥姥在现场,一定会忍不住让他们“坐直了看!”除了学习的“姿势”比较自由外,对于学业内容,爸爸妈妈的参与度也非常低。看到我辅导Tim中文网课作业时,朋友还奇怪地问:“这是一项亲子课程吗?”在他们看来,如果是孩子的事情,就该他自己搞定。

育儿“宽严相济”两大原则


带孩子在国外生活时,姥姥经常嘱咐我,要记得给娃立规矩,别跟美国娃一样自由散漫。其实育儿的方法并没有绝对值,有的家庭宽一点,有的家庭严一点,张弛有度、宽严相济才是好的方法。那么具体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原则一:满足和拒绝要适度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孩子们分为两组,一组从不给糖吃,一组偶尔给糖。当无限制供应糖时,反而是那组经常不吃糖的孩子,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这说明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越严格越好。就拿用手机玩游戏来讲,都知道孩子总是玩手机不好。但是在人手一台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拒绝孩子玩手机,只会增加手机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当他有机会接触时,就更容易沉迷。因此制定好明确的规则,适当地满足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加守规矩。

原则二:先肯定愿望,再提供规则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突然喜欢上一个非常贵的玩具,要花掉你二分之一的月薪,想让你马上打开手机买,你会怎么说?

很多父母都会第一时间拒绝。是我们买不起吗?其实并不是,相信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声音说:“不能让他养成要什么,买什么的习惯。”然而,武断地拒绝孩子,不是会让他觉得自己不该有“愿望”就是让孩子更加渴望,以此类推:先玩后做作业、假期去旅行也是一样。

你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愿望,告诉他:“这个玩具真是好,我也喜欢。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钱。”再提出解决方案:“不然,咱们从现在开始攒钱,半年后就能买来下了。”

凌晨妈妈来叨叨:


在美国父母眼中,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而规则的底层逻辑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无论中美,给孩子“立规矩”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而关键在于让孩子理解规矩,从心里愿意尊重规矩,毕竟这才是保证自由根本。

欢迎留言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