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作用

 祝希鹏 2020-11-26

一、疏通经络

人体经络“内属于脏,外于”,遍布体内,纵横交织,有序人,沟通开阖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了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而发挥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却温煦濡养,人体常的功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实寒热、气血瘀滞或阴阳偏频等病理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经络、脏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选取合适的输进行针刺或艾灸,发挥硫通经调和气血的作用,使经络通畅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扶正祛邪

根据中医学理论,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和气与正气双方斗长的过程,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能量的各种物质与功能及由这些物质和功能所产生的抗病能力,气是指一切致病素。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胜正则病进,胜邪则病,治病的原则是助正气或祛除邪气,改变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促使疾病方向转化。因此,扶正邪是针灸补泻的理论依据

当人体遭受病邪(自然界的六淫和疫病之,以及由病邪造成的有害产物,如痰、血水湿等)侵犯外感起病之初,病邪虽盛,但正气尚未受到害,足以奋起抗御病邪,此时的临床表现为实证,见壮热烦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闭尿赤脉数有力。例如,急性尾炎在尾周肿或并发局限性腹膜炎阶段,主要是湿热邪毒蕴结肠道,气滞血,属邪盛而正未伤的实证,框“实泻之”的治,可针刺上巨虚阑尾穴、足三里,配曲池、支沟,进针得气后用紧提慢按的泻实手法。

当正气耗伤,机体功能状态趋向衰,无力抗御病邪时,多为虚证,可表现为神疲倦息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白唇淡脉细,常见于大病久病消耗精气和各种体液,或大汗、大出血后耗伤阳气阴液的情况。例如,慢性肾肾患者病久耗正气,肾功能欠佳,小便中经常出现蛋白,症面虚浮水肿低热起伏、头痛腰酸。倦息乏力。这是由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所致,属久病伤正的虚证,根据“虚则补之”的治则,可针刺脾俞。肾俞、志室、太溪、复、三阴交等穴,进针得气后用慢提紧按的补虚手法。

《素同·通评虚实论》所讲的“彩气盛实,精气夺则虚”就是指上述两种情况关于其疗大法,《·三部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可见,补虚泻实是正与砝邪治则的具体运用。

正是通过法实现的。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抗或祛除病;,可以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与邪两者之间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在临床上,应认真观察正确分析正双方的消长和盛衰情况,判定补泻的主次先后。以支气管哮喘为例,不发作时着重扶正,调补脾胃,这是培生金的治法。可取经三阴交阴陵。胃经足三里、解溪,任脉中、下,膀胱经脾俞、胃俞等穴,针刺用补法;也可取任脉膻中、气海,膀胱经、脾俞、胃俞、加用灸法。发作时重在祛邪,用肃肺降气、祛痰平喘的治法,可取肺经尺泽、列缺、胃经丰隆,任脉天突、膀胱经肺俞,奇穴定喘等,针刺用泻法。如果发作时邪实又有正虚应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一般通过权衡正气与邪气的轻重来决定补泻的先后。邪实明显者,可先泻肺经尺泽、列缺胃经丰隆任脉天突(寒喘者,可先灸任脉中,后补任脉气海、肾经复溜)。正气虚严重者,可先补任脉气海、关元、肾经复溜,后泻肺经尺泽或列缺、膀胱经肺俞、奇穴定喘等穴。

三、调和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认识病、辨证论治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行与气,使神内藏。”说明针灸治疗疾病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六淫、七情等因素侵及人体,可导致阴阳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常,针灸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是一种特异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自我调节作用的治疗方法。因此,针灸治病首先要仔细审察病变是在阴还是在阳,然后运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予以调整。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外感病中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应当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例如阳热亢盛,可见于因暑邪而引起的热病,临床表现为高热、面红、口干、脉数的实热证,针对这一系列热性证候,根据阳病治阳的治则,当用“热者寒之、“热者疾之”的治法,取督脉水沟、大,胆经风池,大肠经合谷,胃经内庭等穴,用疾进徐出的针刺手法以泻其阳热。对感受寒邪引起的泄泻、腹痛里急、肠鸣濯濯、大便清稀、舌苔白、脉沉的实寒证,根据阴病治阴的治则,当用“寒者温之”、“寒则留之”的治法,取大肠募天枢、任脉神阙,用隔姜灸法,另取胃经上巨虚及脾经公孙、阴陵泉,用泻法以祛其寒。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内伤病机体内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应当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例如,高血压患者既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而糊、心烦不宁、急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症状,又有腰酸耳鸣、健忘失眠等肾阴不足之症、治法应为补阴潜阳,可选肾经太溪、照海,任脉关元等穴,施以补法。阳虚不能制阴,常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例如,慢性肠炎患者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食谷不化、稍进油脂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加、精神倦、四肢不温等牌阳虚弱的症状,治法应为温阳以制水湿,可灸膀胱经大肠俞、经天框、任脉气海等穴,针刺胃经足三里、下巨虚,脾经三阴交,施以补法。如果是阳两虚,应当阴阳双补。但必须指出,由于阴阳有互根互用的关系,阳或阴的一方出现偏胜、偏衰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以募穴、背俞穴调理脏腑气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