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傣泰民族的筒裙:遗失海外的版纳 | 围读服饰史

 传统服饰 2020-11-26

本文作者:鹿圈圈

讲完泰国与中国的tai lue (前文见《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们的绚丽织锦 | 围读服饰史》),这一篇我们来讲印度支那的tai lue,即老挝和越南(其实缅甸也有,但是服饰上没啥特色,就不单拿出来讲了),先说老挝。

老挝篇

老挝的tai lue主要分布在其西北诸省,即丰沙里省,琅南塔省,沙耶武里省,乌多姆赛省和博桥省,我们熟悉的琅勃拉邦也有分布。

△ 老挝tai lue分布图

我个人感觉老挝tai lue之间的服饰差异没泰国那么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眼神不好或者学艺不精,有差异我也看不出来),不过很有特色的还是有那么几种的。(泰国篇见《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们的绚丽织锦 | 围读服饰史》)

第一种,丰沙里约乌一带的tai lue

我自认为,这种风格的装束是所有tai lue中最浮夸的一种了,从上衣到筒裙都布满了繁复的花边,很有大清的风貌。而且其在层次感上也是最为登峰造极的,我在第一篇里曾介绍过傣族女性会穿衬裙(见《傣泰民族的筒裙:黎明之城的忍冬莲 | 围读服饰史》),有时候会把衬裙露出来一点以增加层次感,贵族女性更是会在衬裙上镶有各种豪华的裙边。

△ 穿着衬裙的平民妇女

△ 现代傣族对衬裙的一些创新,比如说加个蕾丝边什么的

但是!丰沙里的tai lue不一样,她们可能觉得露一点点没意思,于是愉快地把外裙剪掉了一半

△ 明显看得出是两层

没错,她们的外裙比别的地方的傣族都要短的多,露出一半到三分之一的衬裙,然后在衬裙上一层叠一层的堆上一堆花边。而外裙也和别的tai lue不一样,其上半部分依旧是不等距条纹,但是下半部分则是纯色面料上加一小条竖状短花边,给人一种“承上启下”的感觉。

△ 最右的女性没穿衬裙,所以比其他人的裙子显得短了不少

当然有些人会多穿几层裙子,层次感更强,显得更好看。

△ 电影《摩雅傣》里穿了四层裙子的贵族小姐,其实她是在脱哈哈哈哈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省事,直接把两层裙子简化成一层也变得稀松平常,这种往往是流水线上出来的大路货,所以价钱也比较亲民,目前在西双版纳很流行。

这一支tai lue服饰很有特色,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支傣族存在于老挝却并不光彩,因为它是近代百年耻辱的一个缩影。

1895年,法国自恃归还辽东半岛有功,除了索要钱款外,要求清政府从新划定边界,强迫清廷签订《续订界务专条附章》。规定西双版纳东部的曼乃,倚邦,易武六大茶山归属中国,而勐乌,乌德,化邦,勐兴归属法属印度支那。七月十九日,法军武装强行占领勐乌、乌德,遭到傣汉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勐乌、乌德傣族土司与当地汉人陈玉成,李萃廷等密议,欲组织群众武装反抗,不幸机密泄露,遭遇镇压,法军在勐乌乌德大肆烧杀抢掠。广大群众愤然撤离村寨,以空室清野方式进行抵制,不少居民相继内迁定居,相当一部分迁到了今天西双版纳的勐腊县。1901年,陈玉成和李翠亨再次发动起义,只是依旧失败了。

第二年,清政府便派人前往西双版纳正式划界,从此勐乌和乌德被正式割让给了法国,到了现代成为了老挝丰沙里省的约乌县,就是我们上面讲的这支tai lue所聚居的地方。

何为西双版纳?西双在傣语里意为十二,版纳则是当地的行政区划。西双版纳即为12个行政区划,如今只剩11个。勐乌所属的“版纳”永远的失去了。

△ 粉色线为原国界,棕色线为现国界

还有我在第一篇里提到的勐兴也一起被割给了法国。

△ 1957年的勐兴,傣族和哈尼族女性,服饰与西双版纳相同

“跨国”的勐恩

老挝第二种极具特色的tai lue依然与上个世纪法国的殖民行径有关,我在上一篇文里提过一笔,也就是勐恩型,在泰国主要分布在楠府,而在老挝则主要分布在沙耶武里,而这两个地方是挨着的。

男性受暹罗影响穿了幔裤,但是会戴tai lue风格的织锦披肩女性穿对襟上衣,内着抹胸,下穿彩色条纹筒裙,饰有零星的犬齿纹,勾片纹等菱形纹样。

△ 这种纹样亦是挑织而成

△ 上衣也可做交领状,各种连续勾连纹也是常见样式

又或者在裙身上使用大面积单色纬线织锦,远看似是纯色,但是稍稍凑近则有暗纹之妙。

那么为何楠府和沙耶武里的tai lue服饰几乎一模一样呢?因为历史上它们就是一回事。

我在上一篇《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们的绚丽织锦 | 围读服饰史》里提到,tai lue之所以叫tai lue,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勐泐(meng lue)认同,而楠府——沙耶武里一带历史上则被称为勐恩,这个认同现在也没消失。18世纪缅甸退出泰北后,勐恩一带再次归属泰国曼谷王朝,只不过曼谷实际控制不了这些地区(关于早年曼谷与泰北诸勐的关系,可参考《城之源》)。1904年暹罗被迫向法国割让湄公河以西的部分领土,沙耶武里就这么脱离了泰国。19世纪到20世纪泰国割让了大量的领土(其实包括老挝柬埔寨好多是藩属国的性质,老柬这俩还是同时给越南进贡的),或许是因为泰国是东南亚唯一一个没当过殖民地的国家,再加上割让的地区都不是泰人为主体的地方(准确来说,不是暹罗泰人为主体),所以泰国人不是很在乎这个。但是你要说他完全不在意,那也是假的,至少不是一直不在意。二战期间泰国加入了轴心国,搞泛泰主义,在1940年打了第二次泰法战争把沙耶武里又拿了回来(对了,在泛泰主义的指导下,泰国当时还想打西双版纳,当然被打回去了,法西斯害死人)。后来的结果就不用说了,轴心国战败,泰国和意大利一样及时跳反,再加上只是个小角色,因此没被清算,但是吞掉的土地肯定不能要了,于是沙耶武里再次回到老挝。

老挝和别国不同的tai lue基本上也就这些了,剩下的tai lue跟清孔风格差不多,都是大面积的菱形挑织或者缂织又或者两者兼有的。只是老挝太过落后,手工织布依旧是当地妇女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老挝的tai lue筒裙或其他纺织物要么维持一百年前的风格,依然是植物染色,那种还是很好看的;要么就是以当地人朴素的审美观,开始花里胡哨的各种颜色往上堆,那种就一般般了。

△ 双梭算什么,这还有三梭呢(我不会告诉你我还见过四梭的)

总而言之,这种挑织加缂织的筒裙目前是各国tai lue最常用的,我个人感觉挑织的菱形纹样更常见一些。作为基本款的不等距条纹裙(sin da lue),反倒是不那么常见,至少在泰国是这样的。或许是因为在泰国人眼里,sin da lue都是景栋tai khuen穿的吧(之前举过的几个泰国电视剧其实基本上讲的是tai khuen不是tai lue)

△ 乌多姆赛省tai lue的筒裙

越南篇

好多人都说中国造了56个民族,其实跟越南比起来,中国的民族划分可以说相当的简单粗暴,不然越南那么点地方咋搞出54个民族的。因此,很多明明是一个民族但是被划成了好几个(比如汉族就按民系变成了华族,山由族和艾族),泰人也没跑了这种命运。越南自称tai的族群,被按照宗教划分成了两个:不信佛教的是泰族,信佛教是卢族。那个信佛的卢族就是tai lue

越南tai lue主要分布在西北的莱州省,与云南老挝相接壤,人口不多只有几千人

和他们其他国家的同族一样,越南tai lue同样是男装短褂长裤,女装交领衣长筒裙,男女皆戴包头

女性不仅喜在上衣的缘边处缝缀花边,腰部和胳膊上也有。而且喜好银币,从胸前到上衣衣摆都会缝上银币以作装饰

裙子依然会分成三部分,裙头是红色横条,裙身是银白色织锦(现代则流行彩线与银白色丝线交织),裙尾纯色布,很多会在上面缝上类似勐乌那样的竖状彩条。

而且她们喜欢戴银项圈,只是和泰国人瞎搞的那种完全不一样

△ 还喜欢戴绒球,喂这画风很像德昂族啊

包头也和别的tai lue不一样,往一个方向偏的,很有特点。

感觉出来没?越南tai lue的风格和别的国家的完全不同,自我特色保留的极好。不像某些地方,无论服饰还是建筑都照搬暹罗(对,我说的就是版纳和德宏),看看本土的东西不好吗?你们虽然都是泰,但是真不是一回事啊!

附:tai lue的发型和饰品

经过前面《傣泰民族的筒裙:黎明之城的忍冬莲 | 围读服饰史》《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们的绚丽织锦 | 围读服饰史》才讲完了tai lue这个支系,不过为了回应某些读者(凑)的(字)热(数)情,把她们的发型和饰品也简单讲讲吧。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狐狸君转发了一条西双版纳赛龙舟的微博,上面的女性都在头上插了梳子,故而狐狸君发出了,“全世界都爱绿梳子吗”的疑问。

其实这种发型在tai lue支系里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几十年,而且仅限中国西双版纳,

△ 这种造型在泰国都成了西双版纳的代表了

传统的tai lue发型是环髻,把头发梳成一把按照一定规律打结,最后形成发髻,有的还会在发髻上做出一个小环,很有特色。

△ 这个有点夸张了哈哈,明显加了假发

△ 这个就比较正常

裹上包头

但是大概是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包头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齐整变得垂下两角,原因不明,我严重怀疑《摩雅傣》是始作俑者(不过这个电影不错,比较写实,想了解傣族风貌可以看看)

△ 《摩雅傣》主角

△ 六七十年代的照片

然后才出现现在那种插梳子的发髻,貌似是叫孔雀髻?我也不太确定,据说版那人叫它:เก้าผมหัวต่าย(gao pom hua dai)

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玩意是改开以后才有,但是前几天重温《摩雅傣》的时候发现似乎不是,6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插梳子的发型了,或许是因为藏在包头下面,所以不容易发现。

△ 顺便说一句,男主这个包头后来成了版纳爆款,定型的那种,本身不难看,但是被他们做的一言难尽

扯一句别的,西双版纳因为是热带,所以傣族妇女在劳动的时候不一定会穿外衣,直接穿个背心就出去了。但是被舞蹈学院的老师采风采走了,于是这种背心先是上了舞台,后来回流西双版纳成为爆款,一些傣族有识之士很讨厌这种服饰,号称“我们傣族服饰不是大号奶罩”,现在慢慢少了。

话说回来,这种发型虽然历史不长,但是还是很成功的,如今的版纳人民抛弃了粗制滥造的影楼装,但是这种发髻确依然顽强的保留了下来

△ 环髻与孔雀髻同框

而在饰品方面,傣族没苗族有名,但是也还有值得说说的东西的,最有名的就是银腰带

△ 某宝搜索银腰带,最靠前的都是傣族的

但是另一个就没这么有名了,是一种银佩,往往与银腰带一起戴

还要一种片状的▼

△ 博物馆所藏的银云肩与银佩以及现代复原

傣族的一种传统发簪,伞状,国内现在少见了▼

还要这种锥状或花状的簪子,贵族会镶宝,泰国人比较喜欢▼

项饰貌似只有越南tai lue才有,前面介绍过了,不多说了。

傣族手镯倒是蛮有意思,整体极具野性,完全打破了我对版纳傣族的刻板印象。

臂箍(这个我一直以为只有佤族才有)▼

拧丝麻花镯,一边开口的▼

还有一种不拧丝的开口镯子▼

臂钏(看什么看,大明王妃都戴好吗)▼

最后就是耳饰了,tai lue人表示,什么耳环耳钉耳坠,我们用耳珰

△ 《摩雅傣》里忠实的还原了这一点,不过演员是汉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为了演戏戳了大耳洞还是用的别的办法

不过现代社会,没人扛得住这玩意,只有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还有这种松松垮垮的大耳洞。

(本系列完)

用了三篇文的篇幅终于写完了以西双版纳为祖籍的tai lue支系,

下一篇准备写德宏禅邦的傣讷支系了,感觉又是一个大工程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