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0-11-26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本期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非法添加物,甲醛,舌尖上的安全,长篇连载

为了能及时向你推荐《奇云空间》的新作,请你在打开文章后点击“关注”。谢谢大家!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近年来,不断爆出各种食品添加甲醛的新闻。

无良商贩为了使食品的保质期更长,外观更鲜美,增加顾客的购买欲,降低自己的库存压力,在食品中添加甲醛。

知情人士声称,给大白菜喷甲醛保鲜的方法前几年比较盛行。当时曾经有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一做法在部分蔬菜的长途运输中比较常见。作为一种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有毒、有害物质,国家也已明文规定甲醛不可用于食品。商贩利用甲醛喷洒白菜的做法,很明显已经违反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

实际上,前几年不单单是大白菜,连山药、蘑菇、黄瓜等多种蔬菜,也使用甲醛溶液喷洒和浸泡。在多种食品的加工中,使用甲醛作为食品保鲜剂,已经成了当时业内的一个潜规则。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甲醛,英文名称Formaldehyde,别称蚁醛,分子式HCHO,分子量30.03,是一种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在常温下,甲醛有高度挥发性,可以以很高的浓度挥发到空气中,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甲醛易溶于水、醇和醚。通常,市场销售的甲醛多以水溶液形式出现。

甲醛是一种用途广泛、生产工艺简单、原料供应充足的大众化工原料,世界年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塑料、合成纤维、皮革、造纸、医药、染料、油漆、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照相胶片、炸药和建筑材料等工业品。例如,甲醛可以和廉价的尿素制成脲醛树脂,把纸屑、木屑、刨花碎屑等下脚料甚至是垃圾碎末粘合起来制成刨花板、密度板、细木工板、纤维板、复合木地板等人造板(胶合板)。这种胶成本低,粘合强度高,所以使用非常广泛。

甲醛具有很强的抗菌、防腐和漂白作用。因此,。甲醛也可用作消毒、防腐和熏蒸剂。30-40%的甲醛水溶液就是常用的消毒防腐液福尔马林液。福尔马林可浸制生物标本,在医学上是用来保存尸体的。甲醛还有一个独特作用,能使蛋白变性,促使蛋白组织保持吸水膨胀。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很多国家曾将甲醛用于酒类、肉制品、乳品及其它食品的防腐,后来发现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才开始限制甲醛在食品上的应用。

近年,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农业部制定绿色食品《淡色啤酒行标NY/T 273-2002》,规定甲醛含量<0.2 毫克/升;卫生部和国标委于2005年3月发布了《GB 2758-2005发酵酒卫生标准》,规定甲醛残留量指标<2.0 毫克/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除此之外,由于天然食物存在或加工中衍生出的微量甲醛不足以对人造成危害,其他食品均未制定甲醛的限量卫生标准,其他国家也没有制定此类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的甲醛限量均为0.9 毫克/升,日本为0.080 毫克/升。

我国2008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甲醛可以作为一种食品加工助剂在食品工业中使用。

2008年12月12日,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工业甲醛就明确列为非食用物质。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2011年4月20日发布的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1年6月20日实施)中,甲醛也已从食品加工助剂中删除。此举意味着,甲醛将在食品中彻底禁用。

现在,一些大型的市场将甲醛作为水产品和水发产品的常规监测指标,各级监测机构也将甲醛列为重点监测指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我们先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人给蔬菜喷甲醛呢?这个答案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因为甲醛可以保鲜。

福尔马林其实并不等同于甲醛,只是一定浓度范围的甲醛水溶液,而这种溶液可以让尸体不腐烂,所以给蔬菜保鲜当然也是手到擒来。

甲醛具有一种特别神奇的能力,就是可以让蛋白质发生变性——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生鸡蛋变成熟鸡蛋也是变性过程。

但相比于其他变性条件比如加热或者光照,甲醛还是比较特别,它改变的是蛋白质一级结构,更为彻底地不可逆,而且可以对所有蛋白质都有效。

这种技能对于防腐来说当然是再适合不过了,不仅可以让机体自身的酶全都失去活性,不能再催化机体的生化反应,并且一旦有外来的微生物袭来,同样也会因此而丧失机能,不能搞破坏。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然而,保鲜可不只是防腐。

说起来,蔬菜的保鲜比肉类其实更难,这其中至少有三个因素:一是蔬菜的含水量比较高,失水之后的蔬菜当然就不好吃了;二是蔬菜在采下来一段时间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依旧在进行,甚至有些蔬菜还可以繁殖;三是蔬菜中含有大量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脆弱分子,容易和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所以,区区一个甲醛,只是实现了“防腐”而已,蔬菜的新鲜度以及口感保持,它都不能胜任。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蔬菜保鲜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可以说不做不行。虽说中国人吃的蔬菜多,但我们的蔬菜损耗率也比欧美国家高得多。依托于发达的冷链物流以及高效的保鲜技术,美国人可以在从田头收割完蔬菜之后,将其中的95%都送达顾客手中,只浪费了5%而已,而中国的平均水平却只能达到70%,核心问题就在于保鲜水平不够高。这可不只是资源浪费的问题,甚至都不只是口感不新鲜的问题,而是更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

比如很多人都曾了解,做好的蔬菜要及时吃,隔夜菜的亚硝酸盐会增加,但同时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新鲜蔬菜在保存期间,亚硝酸盐同样也会变多。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这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如果任由蔬菜存放,在其变得不新鲜的同时,还可能会产生很多有害的成分。也许在田园时代,我们还可以采用现摘现吃的方式避免这些风险,但如今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再自己种菜,即便消费者买回蔬菜之后就吃完,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这段时间常常也会有好几天,有的甚至十几个月。

前几年,我国蔬菜行业使用甲醛的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甲醛算不得是一种很好的保鲜剂,但它的名气还是让一些菜农或商贩动起了歪心。

据知情人透露,血旺中掺入甲醛后,不但形状好看,吃起来也会更加筋道,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特别是一些水发产品,如皮肚、蹄筋、海鲜等。使用甲醛能使食品外观看起来更漂亮,胀发率更高。如:1千克干鱿鱼泡发后能变成3千克,摸起来肉感厚实,卖相比鲜鱿鱼还要好。用甲醛溶液来“发”银鱼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在不法商贩中流行了,其作用除了保鲜、防腐之外,还可以使1千克的银鱼发到3千克左右。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近些年,我国各地检验部门曾经检测出甲醛含量超标的食品种类范围极广,大致概括如下:

蔬菜:如大白菜、蘑菇等。

水果:如荔枝、草莓等。

水产品:如鱿鱼、墨鱼、海蛎、蚬、带鱼、银鱼、螺肉、虾等。

水发食品:如牛百叶、蹄筋、猪肚、鸡肠、鸡爪、鸭掌、鸭肠等。

劣质肉品:如肉馅、畜禽血制品、血旺等。

干制品:如鲍鱼、海参、鱼翅、粉丝、竹笋、干制食用菌、肉干、鱼干等。

豆制品:如腐竹、豆腐皮、豆腐干,豆芽等,

各种面制品:如面条、馒头等。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曾被报道的甲醛含量超标的食品种类还有点心(如月饼)、各种酒类、乳制品、咸菜等等。当然,非法使用甲醛的食品并不只限于上述这些种类。可以说,甲醛在食品中的非法添加,已经到了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地步。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甲醛为毒性较高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的化学品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是最小的含氧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以和带有羟基(—OH)、巯基(—SH)、氨基(—NH2)基团的分子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最终甲醛作为亚甲基(—CH2—)的提供者,与上述基团中的两个基团反应,使自由的分子链被甲醛交联起来,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这就好比我们的双手,每只手代表一个上述的基团,如同甲醛的一副手铐铐住了原本自由的双手(哪怕是铐住一只),就使我们的手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功能。人体的细胞内、酶系统存在着大量的羟基、巯基、氨基,接触甲醛后会立即发生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使蛋白质变性(甲醛超强的杀菌能力正是原自这种反应)。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进其气体,可致眼和咽喉充血、水肿,以及支气管和肺部炎症、水肿、组织损害;皮肤接触甲醛溶液,可抑制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皲裂,或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红斑、丘疹及甲沟炎;误服甲醛溶液,可致口腔、食管、胃肠损伤,严重者可致消化道穿孔,或致休克、昏迷及肝、肾损害,出现排尿困难、无尿或血尿。甲醛在体内可被分解为甲醇。因此高浓度吸入,可引起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甲醛也是一种诱变剂,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链和DNA与蛋白质交链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引起妊娠综合征、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接触的人群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更大。孕妇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男子精子畸形、死亡,性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生殖能力缺失。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由于在我国,往蔬菜中添加甲醛的行为是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所以不法商贩只可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调查取证的难度必然也会提高不少。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需要农技部门推动保鲜技术的普及,让从业人员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对蔬菜进行保鲜;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需要建立一套可追溯的流程,避免问题蔬菜流入市场。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但是由于甲醛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在食品加工、贮藏、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可能被人为加入甲醛。如果要严格控制甲醛的问题,可能需要对数以百万计的店铺摊点进行实时监控。

任何机构都无法保证对每种产品、每个批次进行甲醛含量的监测,很难做到彻底杜绝甲醛含量较高的食物混迹于市。即使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食品存在非法使用甲醛问题,对于食品遇到这种食品的人来说,就是100%的危害。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一般情况下,除非甲醛含量太高,人们很难凭感官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甲醛。但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的不良反应症状,推断是否受到了甲醛的毒害。食物中的甲醛含量较高时,可很快使人出现胃部不适、呕吐等症状。但大多情况下,食物中的甲醛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不会使口腔及消化道组织出现直接的伤害症状。头痛是典型的慢性食源性甲醛中毒症状。头部痛感(后脑、小脑及颈椎)症状往往出现在摄入甲醛食物1-2个小时之后,有时会持续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类症状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感冒、落枕等其它疾病。喝酒的人则常常将甲醛引起的头痛认定为饮酒过量或是“酒精过敏”。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无论是否服用药物,只要没有再次摄入含有甲醛的食物,中毒症状一般都会在1-2天内自行消退。当出现上述这类病症时,通过对最近24小时内的饮食做回顾性分析,能够大概判断是否遭受了甲醛食物的毒害。如果再次食用同样的食物又出现类似的病症,就可以判定这种食物有问题。

由于生理代谢机能的差异,如同“对乙醇敏感性的差异”一样,人们对甲醛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另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人们对甲醛的耐受性。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为了有效地控制食品中的甲醛含量.首先必须了解食品中甲醛的来源。食品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食品制造原料本身.由于甲醛是细胞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一些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甲醛。这部分甲醛因食品种类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是人为造成的甲醛污染,这是影响食品中甲醛含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严格控制。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判断食品中是否使用甲醛有四招。一是看:一般来说,使用甲醛泡发过的鱿鱼、虾仁等,外观虽然鲜亮悦目,但色泽偏红;二是闻:会嗅出一股刺激性的异味,而掩盖了食品固有的气味;三是摸: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特别是海参,触摸手感较硬,而且质地较脆,手捏易碎;四是尝:吃在嘴里,会感到生涩,缺少鲜味。不过,凭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鉴别出食品中是否使用了甲醛。若甲醛用量较少,或者已将海产品加工成熟,加入了调味料,就难辨别了。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化学方法:将品红硫酸溶液滴入水发食品的溶液中,如果溶液呈现蓝紫色,即可确认浸泡液中含有甲醛。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现在有媒体支招:甲醛食品经过清水冲洗或浸泡,基本不会有大的残留。其实,食品中的甲醛用水冲洗或浸泡很难除去。不过,食品中的甲醛经较长时间的蒸煮或煎炒,既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甲醛可以大幅下降。例如:水煮30分钟,残留率在8.0-15.4%;油煎15分钟,残留率在14.5-25.5%。

说到这里,也许你的水煮白菜已经端上了桌,也许你们的烤鱼已经下了肚,也许你的孩子已经听话地吃下了菠菜,也许你还对眼前的蔬菜沙拉心存疑虑……不管怎样,我们的蔬菜消费仍然还在增长,食品安全自然确实也是头等大事,但因此而杯弓蛇影,最后也只能是庸人自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更是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幸福和国家的稳定强盛。然而,想要守护好食品市场这片“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

舌尖上的安全(2)

舌尖上的安全(3)

舌尖上的安全(4)

舌尖上的安全(5)

舌尖上的安全(6)

舌尖上的安全(7)

舌尖上的安全(8)

舌尖上的安全(9)

舌尖上的安全(10)

舌尖上的安全(11)

舌尖上的安全(12)

舌尖上的安全(13)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方位博览(连载10)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方位博览(连载9)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11)

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10)

作者奇云的头条号《奇云空间》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舌尖上的安全(14)——餐桌上的甲醛之殇

#​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