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海百岁老人现象调查及思考

 乡土宁海 2020-11-2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海这座小城,依山靠海,物产丰富,是省内首批清新空气生态示范区,也是天然的大氧吧。

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宁海自古出文人,也出寿星。据民政局资料统计,截至2019年1月,全县百周岁老人已达36人,100虚岁老人共有96人。

一个老人,一段历史;一个老人,一部故事。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乡土宁海”团队开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百岁老人肖像录”活动,记录我县百岁老人们不寻常的一生,而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的乐观与豁达。百年人生,百年风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和难,他们始终不畏惧、不悲观,积极应对,最终,迎来生命的彩虹。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感触与体会。

百岁老人刘中妹相册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调查方式。调查范围涵盖宁海县内100虚岁(含)以上的在世老人共77名;调查内容涉及百岁老人性别比例、地域分布情况、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养老方式等。调查结果显示,宁海县百岁老人总体精神状态良好,家庭关系和谐,对社会充满感恩,与此同时,我县养老模式及即将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也值得深思。

刘中妹老人与家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比例

排除采访前过世的老人、身处异地及其他原因,此次共拜访百岁老人77位,其中男性25人,女性52人,男女占比约为33:67,也就是说,3位寿星中,有2位女性,1位男性。

整个中国,长寿老人女多男少。究其原因,我们大胆推测,一是年代因素。这些百岁老人多出生于民国初期,一生中,经历过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全民抗日的三四十年代,还迎来过内战、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相对而言,男性面临的生存危机普遍高于女性;二是身体原因。与女性相比,男人成年后,需背负养家糊口的使命,另因男性在外,压力再大,也习惯“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便落下一身病,也自恃身强体壮,忍着扛着,长此以往,势必伤害身体,影响长寿。

(二)地域分布情况

百岁老人遍布全县18个乡镇街道中,其中跃龙街道以14人,占比18.18%稳居首位,长街镇、西店镇以11.69%、9.09%的比率分居第二、第三名次。

按乡镇人口比例来算,桑洲、峡山两地百岁老人比例最高。每万人中,百岁老人数量分别占:2.5,2.35。综合以上数据,得出结论如下:沿海、山区老人长寿率较高。

但长寿率与生活水准,却不存在正比。经实地踏访发现,城区及近海地区,百岁老人境况较好。多数老人或凭一技之长(如做生意、撑船等),或靠海吃海,基本上不愁吃穿。而山区老人,解放前均生存堪忧,据我们走访桑洲、深甽等地得知,多数老人经历过逃壮丁、或夫婿被抓壮丁等情况,遇到困难时期,甚至挖野菜为食,连生存都成问题。

(三)饮食习惯

宁海靠山近海,饭菜偏咸,其中西部山区喜欢烤咸菜、咸笋下饭;东部沿海的碗盏上,少不了烤鲞、咸蛏、咸泥螺。此次77位老人,除4位饮食偏淡,2位偏甜以外,其余老人(占比92.2%)全部嗜咸,而非国内某些报告所总结的“低盐饮食”。

奇怪的是,即便饮食偏咸,老人血压全部正常,部分老人(占12%)也只是在90岁后,血压才略有上升,但仍在可控范围。

结合老人食谱,我们认为,多数老人所指的“饮食清淡”,应是相对于“高油高脂饮食”,或“精加工食品”而言的。关于饮食,百岁老人都讲究“顺其自然”:有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都香。主食以粥、米饭、面条为主,辅食则是海鲜、蔬菜、咸菜、水果等,极少有老人喜欢红烧肉或油炸食物。

当然,这也是时代的特殊性。但实际上,与如今的精加工食物相比,粗茶淡饭,也许更适合养生。

(四)宗教信仰

现在是科学社会,提倡无神化。不过,在解放前,对于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生存都成问题的人来说,宗教信仰,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指路明灯,这也是时代的特殊性所决定的。77位老人中,65人信佛,占比84.4%,其余12位信基督,占比15.6%。

(五)养老方式

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养儿防老”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在此次的调查中,72位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由儿孙抚养,占比93.5%;4位老人住敬老院,另有1位老人住在寺庙,由庙里的僧人照顾,但也不缺家人的资金支持。

(六)受教育程度

调查得知,百岁老人中,有58人终身未受教育,占比75.32%。学历低、文盲多,是百岁老人的共性,这也是由时代所决定的。但与民国初年,整个中国95%的文盲率相比,宁海百岁老人的受教育程度还算蛮高的。其中初小8人,高小7人,另有4人,在工作后,通过其他途径摘掉“文盲”的帽子。

由此可见,受客观条件限制,老人识字率虽不理想,但老寿星们都有较强的进取心,懂得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

(七)为人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健康养生。善良、豁达,“双商在线”是所有百岁老人的共性。此番调查中,被认为性格好、易沟通的老人有74名,占比95%。

人生百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放眼此番受调查的77位百岁老人,几乎都是苦出身。经历时代变迁,绝大多数老人曾遭遇过生活艰难、子女多、家境贫困等难题,可他们不但撑了过去,还迎来了生命的“夕阳红”。这一切,离不开他们淡泊、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理念。

(八)家庭关系

几乎所有的百岁老人家庭,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此番受访的77位百岁老人,家庭关系和谐的,共70位,占比90.9%。

家有一老,好比一宝。老人能长寿健康,一半原因归功于子女的细心、体贴。遍览县内百岁老人,绝大多数儿孙绕膝,四五代同堂,享尽天伦之乐。儿女们有条件的,或是请来保姆,或者干脆自己放弃工作,专门陪伴老人。如西店的刘中妹老人,家中儿女均开办企业,生意红火,十年前,小儿子卖掉公司,安心在家服侍母亲,照他的话说:“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能亲自照料母亲,却是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

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是无数人的心愿,在百岁老人家庭,长寿夫妇并不罕见。约25%的百岁老人,老伴活到了90岁以上,截至目前,王其峰、杨方远、徐土生等3位老人的爱人依然相伴左右,占比4%。白首齐眉、比翼齐飞,令人羡慕不已。

(九)生活处理能力

精神矍铄、生活自理是本届老寿星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截至目前,42.11%的百岁老人仍然有生活自理能力,烧饭、洗浴无需他人帮忙,更有甚者,还能帮着儿孙干家务。如力洋镇平岩村的叶芬妹,老人年届百岁,还帮着两个外孙烧饭做菜、照料家务。

再如桃源街道的童福香老人,百岁高龄还能下地干活,念经叠元宝、洗衣做饭一手包办,基本不用小辈劳心。

(十)长寿基因

除自身性格、家庭和睦等客观因素之外,基因遗传是决定老人长寿最重要原因。宁海的77位百岁老人,89%拥有长寿基因,其中兄弟姐妹、长辈享寿90岁以上的,占比10.5%。

较为突出的,当属茶院镇茶院村的储朱何老人。储朱何虚岁105,她二妹储越仙102岁,在上海生活。据她本人介绍,其三妹储仙芽幼时被父母送人,下落不明,若还在人世,也有近百岁。

采访团队与刘中妹老人合影

三、长寿原因概述

为什么有些乡镇甚至村庄长寿老人辈出?为什么百岁老人家庭,都给人同样的感觉?此次,“乡土宁海”团队以本县100虚岁以上的老人为案例,分析他们的生存环境、起居习惯、家庭关系等,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态宜居人增寿

宁海山海皆优,物产丰富,是全市首个“老年人宜居城市”。山区有竹笋,近海有海鲜,长期以来,民众在此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高于国内其他县市区,百岁老人屡见不鲜。

同一个村庄,拥有数名或多名百岁老人,在我县各乡镇,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深甽镇深甽村、深甽镇大蔡村、西店镇樟树村、胡陈乡大赖村、长街镇长街村,西店镇团堧村,每村均有2位百岁老人,而强蛟镇峡山社区,百岁老人数量甚至达到3

纵观以上村庄,无一不是生态优美、民风淳朴、群众生活相对富足,属难能可贵的“宜居”之地。老人在此居住,心舒畅,自然身心轻松,健康长寿。

(二)家庭和美心愉悦

走进百岁老人家庭,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这些老人,从战火中一路走来,大多经历过磨难与坎坷,但无论再难,他们都把家庭放在首位,把儿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不忘重视教育。

绝大多数的百岁老人,都心态平和、心胸豁达,后代们继承了他们这些优点,均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成为新时代的佼佼者。放眼百岁老人家庭,多数老人儿孙事业有成,懂得感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老人心情愉悦,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着桑榆晚年。

(三)爱心汇聚心康健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除儿孙赡养之外,个别老人因未生育子女或其他原因,选择其他养老方式。如桑洲敬老院的麻玉兰老人、力洋敬老院的叶云英老人;以及由养子照料的叶春香、骆双凤老人。按实际情况,无血亲陪伴左右,总有遗憾之处,但上述老人,都惬意知足,笑口常开,给点爱心就灿烂,叶云英老人甚至表示:现在社会这么好,我想活到160岁。

的确,受访的老人们,对社会都很满意,谈起政府养老举措,无不感激称赞。平时除高龄津贴之外,各级政府还时常出台各类人性化举措。温馨、浓厚的养老敬老氛围,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老人的幸福感,也益发使得他们容光焕发,身体安康。

(四)随遇而安过百岁

在外界所解读的“长寿密码”中,饮食起居是最受关注的内容。考察77位百岁老人的食谱与作息表发现,“健康是吃(睡)出来的”还是有迹可寻的。

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清淡”饮食相比,宁海的长寿老人在饮食方面,整体偏咸,多数喜欢爱吃烤菜、烤鲞,甚至还有部分老人在吃菜时,习惯“酱油蘸菜”。这一切,到底是地域因素,还是个体因素,还是个谜。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多数老人还是符合“清淡”这个标准的:饭菜以清蒸为主,很少食用油炸、香辣等重口味食物。

所有的百岁老人中,有喜欢鱼虾的,有偏好蔬菜的,有三餐喝粥的,有爱吃粉食的,还有无酒不欢的,但无论是哪位老人,都是有什么吃什么,什么吃下去肠胃舒服,就吃什么。习惯就地取材,而不是刻意地根据“养生谱”,吃某些虽有营养,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5%的百岁老人,体内已形成一套生物钟,按时作息。但很少有老人,刻意参加时下流行的早(晚)锻炼。他们通常讲究顺其自然,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床,精神状态好,就多走几步,累了就休息。

采访团队与刘中妹老人合影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此次走访百岁老人,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百岁老人生活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县的养老机制。总体来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百岁老人均衣食无忧,对政府心存感激。而各乡镇所推出的养老举措,亦充满人文关怀,令人眼前一亮。

但同时,农村高龄老人数量多,分布散乱,养老需求缺口大也是我县乃至整个中国将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国内养老大环境,提出下列看法:

(一)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养老体系

走访中,我们发现,多数百岁老人子女辈已年逾古稀,孙辈又因工作原因,无法长期在家。如长街有位老人,由女儿女婿照料,平时家有三老,倒也宁静详和,但女儿女婿自身也是耄耋老人,再过几年,恐怕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今后此类空巢家庭,势必日益增多。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难题,将是各级政府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我县各乡镇街道,每个村庄人员结构不同,经济水平不同,个人觉得,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完善养老体系很有必要。如桥头胡东吕村,该村中青年多出门在外,空巢老人较多,几年前,东吕村独辟蹊径,引进居家养老模式,由民间出资,建成老年食堂,向全村70岁以上老人开放。平时若有老人超过一天未就餐,村里将重点关注,上门探望。

再如长街镇某村,外出人员不多,高龄老人独自在家现象并不普遍。村内某位百岁老人,自儿子去世后,其他子女不愿抚养,最后由街坊出面,施行“互助养老”模式:收养继子,由继子居家,承担赡养义务,待老人过世,再继承老人遗产。事实也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据街坊介绍,十余年来,两人和谐相处,情同母子。

(二) 增加养老机构,引进养老人才

近几年,老龄化问题加剧,民众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胡陈某位百岁老人家属曾向笔者宣称,因自己无力照顾老人,曾计划让母亲入住养老院,但打听了多家养老机构,不是费用高昂,就是不接收90岁以上的老人。最后,只好将老人送到带有宗教性质的敬老院。

目前,我县共有养老院近30家,其中多数属公益性养老机构。价格低廉,设施基本到位,满意度较高。但若要满足中高端群体,则有些难度。

为此,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公益性养老机构规模,提升其服务水准,收纳更多高龄老人入住。同时,也能酌情引进资质较好的高端养老院,培育养老人才,营造多元化的养老氛围,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瞧,这一家人

LOOK

如果您喜欢作者

可以赞赏

也可以转发

□文摄:徐巧琼、徐培良

□编核:水东居士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您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