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说桃源路的过去

 乡土宁海 2020-11-26

1953年8月城关桃源桥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吴云飞

为了把记忆中的样子画下来

过了古稀之年还到宁波老年大学报名学画画


画说桃源路的过去



的老家位于与桃源路相连的那段大米巷,过去的東嶽宫大门口与都神殿大门之间那路段,直到1985年桃源路拆建被拆迁,约居住四十年之久,我于1960年出去求学工作所以也可以说那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小学求读于遗惠学堂(城中小学前身)和城东小学,中学是宁海中学(现跃龙中学位置),1954年宁中的初一还曾设于跃龙山,所以桃源路这一带来来回回不知走过多少回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也是留存记忆的一种形式,虽然能用画画出来的没有脑海里记着的多,可是留存一点视觉效果总比没有好,所以我鼓起勇气试着画,画了一幅起名桃源路的过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印象



桃源路的过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印象(吴云飞/作)






不少讲述缑城故事的文章,都提到桃源路当中过去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河上有九座桥,即从南到北有泥桥永春桥桃源桥步云桥春浪桥两座石桥大利元家自用的木桥和三步二头桥。其实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没有人会刻意叫这条河是桃源河,只是自然地认同她的存在,不提什么名,而九座桥叫的最多的也只有桃源桥和春浪桥,因为泥桥就是条路,对于永春桥与它紧连的狹墙弄比它有名,步云桥旁边有出名的海道司井,而春浪桥北面的两座石桥与木桥又不是公共通道,所以其余桥名都不大出名。至于河两边的路叫什么路名那时真的没有在意过,整条道叫桃源路那是后来河被填没的事。




画的是从步云桥向北观望到春浪桥这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记忆在脑海里的景象。她是整条河的中间一段,沿河有几棵硕大的溪罗树(学名元宝树、溪柳)还有一些杨柳树,河的右边这片还取名叫杨柳村,左边叫蒲湖村。画中的步云桥老实说大人们没有告诉过我这个桥名,平时他们也不会称呼这个桥名而是用海道司井头或杨柳树脚定位,是我自己从桥梁上看到刻着步雲橋三个字才知晓的。步云桥往南六七十米就是连通大街热闹的桃源桥。步云桥的东头正对华家墙弄,桥的西头是一口四方的海道司井,旁边有可供洗衣的石板台面和水槽。海道司井是附近居民的主要用水源,常有人到这里挑水和洗衣服洗菜。



大米巷



左边一排楼面中要数卖白酒板的有点名气,一说白酒板宏大家都知道,为了考究他家门前这条路名前几年我还特意问了宏的弟弟钱志荣(说来也巧他后来竟然与我在同一单位),我说:你解放初就参军出去那时给家写信用的地脚印是什么?他说:叫邑庙巷。想想这取名也合乎情理因为这条路的西面集聚了县里许多寺庙,有长官祠、赐福殿、妙相寺、都神殿、东嶽宫、药王殿、还有皇灵官殿。白酒板宏这间的南面相邻的就是老宁康开的酒店,我父亲喝的酒基本定点在他这里打,我的大妹说她小时候看老宁康吃饭印象最深刻,一小碗饭一块酱豆腐半块一口两口饭就吃完了,这就是过日子要勤俭,浪吃浪用那会有什么家业。这排屋的当中一间是与发成米厂的引擎间相通,楼上供工人住宿用,记得那时住着有位叫和法叔的他给我做的正月十四亱的彩灯最出彩,那不是一般的毛兔灯鲫鱼灯而是花灯上加装两个用蛋壳做脸的小彩人像抬搁上的人物一摇一摆十分显眼。这排楼面还有鞋店和胡立章起课店。往北就是同善社,有许多格台阶的大车门朝东,里面有十几米宽的石板道地,主楼朝南加东西两边厢房,这里在城里也算地势高又中心所以在楼屋顶上加装了一个小屋,作为义务消防队瞭望火警和报警用的钟楼。许多年大米巷义务消防队的大门钥匙一直都掛在我家房门口的屋柱上,拿现代管理理念讲也可算是定置管理,一有火警队员们就会到我家拿钥匙,过去我父亲兼任过义务消防队的副队长,队长是牙科医生钱坚白。同善社里面曾开过一家普仁医院,那时西医很少,说是医院实际上只能算小诊所,有一位姓吴的医生和二名护士。同善社往北是一户田园人家並开张记树行,有园地茅屋和凉棚,用槿头树灌木作篱笆还夾杂有清香的栀子花,住着的老木匠会讲经,时常有信奉者集聚凉棚下静听他的宣讲。再往北就是宁海最早的发电厂了,厂的西面就是城中小学操场,解放前父亲曾兼管过发电厂的引擎,所以那时我家曾用过电灯,父辈们叫电厂老板老骆,他的儿子叫骆明祥,家就在厂北面春浪桥往西的路边。别小看画面左边的两条电线它可是我们宁海首条向大街输送照明电的供电线路。

大米巷




说画的右边,右边下部有两棵硕大的溪罗树(在画面之外了),靠近桥头的一棵传说被雷劈过它空心只有大半圈树皮还顽强地活着,再往南一些那棵在河填埋后成为文田姨娘开的柴行的地标,就在那里有家老三大饼天罗丝店,是我小学同学家开的,老三大概是他父亲的小名。我画了一位头顶米筛放有天罗丝大饼的叫卖,一是那时有这种叫卖方式,二是想引起还记得的人们对画外的联想。步云桥东头正对华家墙弄,墙弄口南面是张家道地,我刚出生的时候我家曾租住在这里,接着租住在水角凌施家道地。张家道地有位慈祥的小店婆婆,主要出售自制的蚊虫香,将拌有驱蚊药的锯末粉灌入纸卷盘制而成,她儿子张法根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坦克兵,战后求读于浙江美院,夫妻俩都是画家,回乡时也曾写生桃源河风景。华家墙弄口那家沈裕源寿材店是我姐同学沈碧云家开的,往北是华家道地,相邻有一家永康人开的打铁店,再往北是章家饭店,对应河边还有口章家井,接着就是染棚脚了。在大米巷开米行的董家好像也住在那一片。至于画外的东北角那里就是宁海中学了。



中河的远处是春浪桥。春浪桥一带是整条桃源河上景色最美的河段,一颗大大的溪罗树从西向东横卧在河上,胆大的人可以从树干上走向河当中,河边还有不少柳树,那段河水也好有几个能洗衣服的河埠头,要知道那时城里能洗衣服的河埠头少的屈指可数。桥的东头是一家染布店,属于蜡染工艺,
屋外竖着高高的凉晒用的染棚,,这里可以讨要医治小孩大头颈(腮腺炎)的“田花青”。桥的西头有一口园口小水井,路边一家朝南车门正对河边大路就在门前建了一堵隐壁,这样围绕隐壁就形成三边形的通路,桥向西的路是通往水角凌的,路的北边有特别高围墙的當店,大街上合仁布店老板的家也在这里,路南边是城中小学。有时脑海里会出现春浪桥一带女人们在河埠头洗衣跟来的小孩在河边玩耍,嫩绿的柳丝伴着印有青花的白布随风飘荡,小桥、水井、行人的画面。

大米巷




实围绕桃源路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知道桃源河的老人们都有着满满的印象和记忆。如我姐姐看了画后就说:我最怀念的是河中的青蜓、荷花、薸、和鱼头笋。去河边洗衣服是最快乐的事,成群结队的小鱼环绕脚边游来游去,可用倒斤篮捞它回家,希望能养在水缸长成大鲫鱼,谁知它是长不大的鱼头笋,好失望。下了雨的清晨河边草丛里有很多蜻蜓,㧓回家在它尾巴上吊一根白线会飞很长时间;夜晚河边的萤火虫抓回来放在玻璃瓶里把它当手电,还有那一串串从溪柳树上摘下的元宝粘在脸上玩。河边的故事多多挥之不去。听到鱼头笋我想起还有叫臭娘嗡的小鱼,抲青蜓是用长长的竹竿前面竹圈绷有蜘蛛网的工具,利用蜘蛛网的粘性蜓很容易被捕捉,现在的环境蜘蛛网也找不到了。

大米巷里的小朋友




阴似箭转眼已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宁海城不再是那椭圆形城墙圈定的范围,“城里人”“到城里去”……那些词也已消亡。家乡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我搞不清方位了,有时找个地方需要用上手机导航。桃源路也长得已分成南路、中路和北路。



让“画”与“说”留存一些过去的印象与记忆。

乡土宁海

公益性传播,非商业用途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作者:吴云飞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题词:林邦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