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祛湿剂(二)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11-26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
A、再造散 
B、败毒散
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 

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4、连朴饮的功用是
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
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
E、天台乌药散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D对),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清胆利湿,化痰和胃,是蒿芩清胆汤的功用(A错)。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是茵陈蒿汤的功用(B错)。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的功用(E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连朴饮中芦根、栀子,清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助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诸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B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藿香正气散的功用(A错)。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是三仁汤的功用(C错)。行气降浊,宣化寒湿,是鸡鸣散的功用(D错)。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是厚朴温中汤的功用(E错)。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五苓散方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原方还要求“多饮暖水”,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B对)。生脉散原方特别要求“长流水煎,不拘时服”(A错)。玉屏风散原方要求“上叹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C错)。桑螵蛸散原方特别要求“生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D错)。天台乌药散原方特别要求“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E错)。


祛湿剂
细目四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直达下焦,利水渗湿。臣以淡渗之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与君药相须为用。脾能化湿,以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用为佐药。阳能化水,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病兼表证则解表散邪。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之效。
猪苓汤

《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

1.水热互结伤阴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2.热淋血淋。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所致。治宜利水清热养阴。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增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虚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除湿与益气固表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细目五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意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则利”之说。此亦即《金匮要略》“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脾肾阳气虚弱,水气泛溢所致。治当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壮肾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为君药。脾主制水,以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并助白术健脾,共为臣药。水溢肌肤,故佐以生姜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诸药配伍,以奏温阳利水之效。

配伍特点: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 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若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可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若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或再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3)使用注意   凡肝肾阴虚、肺胃阴虛、心阴虚等阴虛津液亏损证者,虽小便不利、心悸头眩,亦应忌用本方。
 
实脾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炮干姜各一两、炙甘草半两、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水肿,亦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中附子、干姜为君,温肾暖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为臣,渗湿健脾,使水湿从小便去。木瓜除湿醒脾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草果行气导滞,使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草果、厚朴兼可燥湿;槟榔兼能利水,共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辛热与淡渗合法,纳行气于温利之中,脾胃兼顾,主以实脾。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通利二便。

细目六  祛湿化浊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苍术二钱、山药一两、人参二钱、白芍五钱、车前子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荆芥五分、柴胡六分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因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兼能固肾止带。人参补中益气,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肝木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渗利水湿,使湿浊从小便分利,共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柴胡、黑荆芥,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用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功效。

全方配伍特点: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盐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细目七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炙甘草各五分、川芎二分、蔓荆子三分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

风湿犯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为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之证。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方中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品,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臣以防风,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为臣药。蔓荆子祛风止痛,藁本疏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且善达颠顶止头痛,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为主组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寒湿日久不愈,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所致。治当祛风湿,止痹痛,益气血,补肝肾。方中重用独活为君,性善下行,治伏风,除久痹,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为臣,其中细辛长于入少阴肾经,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湿。 君臣相伍,祛风寒湿邪,止痹痛。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兼能活血通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补肝肾,益气血。其中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止痛;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湿、止痹痛、益气血、补肝肾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辛温行散与甘温滋柔合法,纳益肝肾、补气血于祛邪蠲痹之中,邪正兼顾。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编辑:唐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