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重抑制资产泡沫”不是一句口号

 谭浩俊 2020-11-26


中共中央政治局10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把抑制泡沫与防范风险放到一起来说,近年来并不多见。更重要的,它还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在抑制资产泡沫前面加上了“注重”二字,也就是说,不仅认可目前已经出现了资产泡沫,而且可能已经比较严重,必须“注重”抑制资产泡沫的问题;二是在金融风险前面加上了“经济”二字,显示出在经济领域也是存在风险的,必须象防范金融风险一样防范经济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局会议所以强调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产泡沫的出现。而资产泡沫,显然不只是房地产领域,而包括整个经济领域。这也意味着,如果不把抑制资产泡沫的工作抓好,就极有可能引发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那么,抑制资产泡沫,也就不能是一句口号,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短短的8年时间,货币发行已经超过了100万亿。尤其是近两年来,每年的新增信贷资金就高达10万亿以上。如此规模的货币发行,经济增长速度却在放慢。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资产泡沫。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股市泡沫、投资泡沫等。

客观地讲,泡沫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特别是经济过热或过冷时,更容易出现。但是,如果经济属于“海绵经济”,就能够有效地将泡沫吸收掉、把水分吸干。反之,如果经济本身就已经水分很足、泡沫很多,消化泡沫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政策的发力,一方面,抑制资产泡沫,减少资产泡沫的发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效地消化泡沫,避免泡沫的破裂。

就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特别是金融机构缺乏大局观的经营方式,货币超发带来的资产泡沫,确实在某些行业已经比较严重,且正在向其他行业、其他领域蔓延。譬如房地产领域,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资产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价格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就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说到底,就是资产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结果。我国目前房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次贷危机时房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水平。好在我国的刚需力量较大,市场需求对资产泡沫的消化能力还存在。不然,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已经爆发了。

又如股市,尽管指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企业估值却并不低,多数企业的市盈率与实际价值不相符。有机构测算,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了6124点时的估值水平。显然,这不是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而是存在着不小的资产泡沫。证监会强调要强化价值投资理念,以目前这样的估值,价值投资的落脚点在哪呢?


 

类似现象,在“不起眼”的保险行业同样存在。越来越受广大居民欢迎的保险市场,由于在风险防范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缺乏应有的经验。因此,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开发高风险保险产品,以谋求眼前利益,再以近乎疯狂的手段进入股市进行股权收购,且往往收购价格严重脱离企业的实际价值。那么,这样的发展结果,岂能不会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呢?而资产泡沫的出现,又引发了突出的“资产荒”,包括银行资金在内,无法找到能够匹配的资产,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难堪。也就是说,光鲜的利润下面,是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政治局会议要求注重抑制资产泡沫,是非常及时的,是能够直面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也是非常客观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将其当作一句口号,而必须付诸行动。因为,资产泡沫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隐患、重大风险,已经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资产泡沫的再生,并对已经形成的泡沫采取消化措施。就眼前而言,可能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真正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时适当收紧。尽管这些年来一直强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没有敌得过需要,也没有敌得过银行,稳健被积极替代了。所以,出现了信贷资金投放持续“破纪录”的现象。面对已经出现的资产泡沫,继续高效率地投放货币已经没有条件,而必须真正把货币政策稳健起来。必要时,可以采取紧缩政策。资金紧张,已经不是表现在市场,而是企业,结构调整才是关键。

其二,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为稳增长提供保障。财政政策调控,也不是象2008年那样靠政府投资,而是利用好政策手段,给企业松绑。譬如减免税、譬如对生产性投资给予政策优惠、对技术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等,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最后,就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抑制资产泡沫。显然,房地产不能再过度依赖,城市建设、铁路、交通等方面的投资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眼前需要而继续过度投资,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殊不知,基建过度,同样是资产泡沫发生的重要方面。

总体上讲,对资产泡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抑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