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城市年均工资超10万?概念模糊,存在误导

 谭浩俊 2020-11-26

【原创】

一线城市年均工资超10万?

概念模糊,存在误导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据媒体气道,截至7月4日,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2018年年均工资数据全部出炉。从数据来看,北京市平均工资排名第一,城镇非私营单位达145766元、城镇私营单位达76908元。排名第四的广州市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98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6719元。2018年广州、深圳两市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都以较高增速冲进“10万元俱乐部”,真正与京沪构成一个梯队。

相关媒体在发布这些消息时,都把“10万元”当作吸引眼球的最大看点,用了“一线城市年均工资均超10万”这样的标题,或者在表达时,特别强调了“10万元”这个概念,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甚至是诱惑力。事实也充分证明,消息发布后,“10万元”确实引来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定争论。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一线城市的年均工资确实已经超过了10万元,前提是,不是全部企业,而是非私营单位。以年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北京市为例,非私营单位的年均工资已经达到145766元,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可是,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只有76908元,是非私营单位的一半略多,占比为52.7%。也就是说,如果把私营单位也列入其中,即便是北京市,可能也未必能够超过10万元。因为,不同于其他地区,北京非私营单位所以工资高,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北京聚集了许多央企、特别是央企总部。如果剔除央企因素,北京的非私营单位工资也不会有这么高。

这也意味着,所谓的年均工资“10万元俱乐部”,只不过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非整体概念。如果用群体概念替代整体概念,那年均工资还可以更高。譬如银行群体、IT行业群体、互联网行业群体等,肯定远高于非私营单位。按这样的比较法,岂不有“20万元俱乐部“、”30万元俱乐部“诞生了。

退一步讲,就算一线城市年均工资超过了10万,购买力如何,也是一个重要考量,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要知道,一线城市的房价也是全国最高的。按照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北京市2018年的房价平均达到了6万,上海则超过5万,深圳与广州也在5万左右。也就是说,一年的工资,也就购买到2个平方米的房子面积。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40多年的工资才能买到,且必须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房子对多数居民来说,买是正道。那么,住房就是居民的生活必须品,而非一般商品。居民的收入,会主要用于购房。在房价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所谓一线城市年均工资超过10万,就不是一个很具说服力的消息。

数据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含金量,能不能让居民感受得到,除了收入要不断增长、不断增多外,更要看购买力,看转化成消费的效率。对广大居民来说,收入低一点可以容忍,买不到心理能够接受的东西,就难以接受了。收入再高,实际购买力不高,也是白搭。特别在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工资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下,年均工资越高,可能意味着私营单位的购买力越弱。很多方面的价格,可能会随着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传递到中低收入人群中,就是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上升,收支矛盾加剧。如一线城市孩子的入园费、各种兴趣班收费、校外补习费、月嫂费、保姆费、交通费等,都在快速上涨。同时,房屋租金也在随着房价水涨船高。如此一来,居民的生活成本就会越来越高,收入转化成购买能力的效率就会越来越差。

所以,媒体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夸大一线城市年均工资的水平,用非私营单位的年均工作误导舆论和公众,误让公众认为全体员工年均工资都跨入“10万元俱乐部“了。对年均工资的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地报道,而不要抓住其中能够吸引眼球的东西夸大其词。如果真的想让舆论和公众接受,更好地引起舆论与公众的思考,就应当对年均工资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客观、理性地看待工资增长,看待手中的钱的含金量,切莫让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人群产生自卑感和不满情绪。社会的稳定,还是要以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为基础,形成橄榄型社会收入分布结构,而不是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两极分化,更不是一线城市的收入与房价不匹配、与生活成本不协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