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人单位增加,二产从业人数减少,两者矛盾吗?

 谭浩俊 2020-11-26

【原创】

法人单位增加,二产从业人数减少,两者矛盾吗?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日发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1093.2万个,增长100.7%;产业活动单位2455.0万个,增加1151.5万个,增长88.3%;个体经营户6295.9万个。同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17255.8万人,减少2005.0万人,下降10.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增加4726.2万人,增长28.9%。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增长了100.7%,翻了一番,可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却不增反降,减少了2005万人,下降幅度达到10.4%,有点反常,也有点矛盾。

确实,无论是潜意识,还是常规看法,法人单位增加了,从业人员也一定会增加,而不是出现相反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却出现了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大幅增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较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呢?很显然,既有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第二产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原因,更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正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法人单位与二产从业人员之间出现了反差。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种反差并不矛盾。首先,这是社会分工细化带来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表现。要知道,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就越高,过去那种大而全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诞生大量为大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企业,且这些企业的规模都不会很大,但专业技术水平很高。自然,也就让法人单位增加了。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增加,而从业人数增加幅度不大,甚至减少,就很正常。

其二,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到现在,正是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时刻,大量企业员工、居民、大学生等没有选择到企业上班,而是选择了创业和投资等。由于都处于起步阶段,所需要的员工等也比较少。因此,就出现了企业数增长很快,而员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现象。形成中小法人单位增长很快、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较小的现象。为什么号召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就在于近年来小微企业的增长很快,对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很大。

第三,第三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增长相当快。截至2018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1067.7万人,增加了4726.2万人,增长28.9%。吸纳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超过数高达近400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稳定,带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譬如电商,就是这段时间快速兴起、并快速吸纳大量二产人员的重要载体。

第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是造成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出现减少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在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下,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低端制造、落后产能、低效率产品和技术等,都在逐步淘汰或被先进技术所替代,如机器人,就替代了大量员工,导致员工必须通过其他渠道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也会带来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减少的现象。

当然,第二产业在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金融等虚假经济发展过猛、产业资本大量向非制造领域转移等因素影响下,也确实受到了一些伤害,导致第二产业的员工吸纳能力减弱。加上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吸纳员工的条件变差,甚至出现部分企业关闭歇业等,也使得这些失业员工再在第二产业上岗的难度加大,只能选择三产等进行就业,客观上也让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

尽管如此,并不能认为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增加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就是矛盾的,是不可接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的广泛推广,第二产业对员工的吸纳能力会进一步减弱,那些技术水平较差、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员工,都有可能被淘汰。那么,这种差异还会进一步显现。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为暂时的矛盾所吓倒,而是更加努力地掌握技术、掌握技能,推动第二产业发展,把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推向新的平台、新的高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