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银行让利企业,要保证数量,更要提高精准度

 谭浩俊 2020-11-26

商业银行让利企业,

要保证数量,更要提高精准度


在8月2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强调,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为市场主体减负,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更不是零和关系,不是说减负1.5万亿元,商业银行利润就相应减少,不是这个对应关系。

这是对的,正如刘行长所言,商业银行利率降低以后,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低了,需求量就会加大,从而让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资源,可以投放更多的商业贷款,从而起到薄利多销的效果,整体盈利能力增强。因为,银行即便让利,息差还是存在的,利润也是能够产生的,是能够抵销掉一部分的让利的。

尽管银行让利1.5万亿,不一定会带来银行利润的同步减少。但是,对企业来说,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能够足额到位,对企业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以及疫情带来的冲击、克服市场需求减少带来的影响,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精准让利,把利益真正让渡给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从而有效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应对复杂环境能力、战胜困难信心。

事实也是,从这些年来货币政策的执行来看,虽然从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角度来看,方向都很明确,要求也十分清晰,就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给实体经济多输血、多支持、多赋能。但是,在执行层,却并没有完全做到,甚至可以说做得很差。在资金额上,每次的降息、降准,无论是普惠制政策还是定向性政策,都如期完成了,没有任何打折扣现象。在结构上,就完全不一样了,该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并没有如期达到,而是通过各种管道流失了、转移了、挤占了、变通了。因此,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生活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边缘地带,很难享受到货币政策的阳光雨露。

近年来,决策层和管理层反复强调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说到底,就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没有按照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要求去做,没有支持实体经济。如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孙德顺涉嫌受贿一案,就有这样的描述:经查,孙德顺丧失理想信念,毫无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重违背党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限制、压降制造业贷款。这可是在此前的金融案件中,没有出现过的,而且放在了第一条。可见,一些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投放方面,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将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作为案件的重要一条,就是要释放信号,在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决策层和管理层要动真格了,不会再让银行放任自流了。

对银行让利来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既然决策层有了让利的要求,也有了让利的具体目标,就不必担心银行不会去做。1.5万亿的让利,银行应当会让到位的。效果,则要看银行如何去让利了。如果继续按照以往信贷资金投放的方式,只看金额、不看结构,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就难以使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只有按照要求,精准让利,才能让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也正因为如此,在如何给企业让利问题上,银行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宁可少让一点,也不能让到不该让的地方。如开发企业、僵尸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等。让利的重心,只能是实体企业,其中,制造业是让利的重中之重。对那些市场前景好、对稳定经济增长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制造企业,更是应当把扩大信贷规模和让利结合赶来,从而把更多的利益让渡给这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

中央提出两个循环的要求,国内市场大循环是主体。这个大循环,显然不能止于居民消费,也要包括企业消费,包括生产资料消费。如果银行的让利,能够让企业的需求增加,让企业的流动性加快,让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那么,这样的让利,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产生乘数效应。

我们注意到,管理层在要求商业银行让利的同时,也给了商业银行很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积极引导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并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让出的利润,人民银行也通过其他途径予以弥补,给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空间。因此,商业银行的实际负担并没有那么重,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些让利,就看商业银行能否精准让利了。有关方面也要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让利情况进行抽查,对商业银行的让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