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为什么大肆诛戮功臣?想想七国之乱

 萧武在此 2020-11-27

汉朝是汉高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建立起来的。在刘邦和项羽出发西征的时候,楚怀王说,先入关者王。楚怀王说的意思其实是,谁能攻占咸阳,就立谁为秦王。

这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时间不长,各国贵族还有很多人都在,老百姓也还有很多人没有建立起对统一国家的认同,而是个子认同自己原来的国家。所以,在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已经造成秦的大一统体系崩溃,各国纷纷复国,就是在恢复秦统一之前的状态。

子婴在杀死赵高之后,登上皇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马上取消帝号,改称秦王。意思就是承认现状,表示秦国已经同意恢复战国时期各国分立的局面,希望以此来取得各国的同情,让各国不要继续进攻关中地区。

因此,楚怀王说的先入咸阳者为王,就是说,谁能够攻进咸阳,彻底消灭秦国,谁就可以当秦王。这也是刘邦在攻占咸阳之后,立刻派人封锁潼关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按照约定,他既然先攻占了咸阳,那么他理所当然就是秦王了,就要派兵驻守,拒绝其它各国进入秦国国境。

项羽的想法其实也是一样的。

巨鹿之战后,章邯手上还有二十万秦军,如果率军退守潼关,其实还是有可能守住秦国故土的。但这时候陈余写信劝章邯,其中一个打动了章邯的理由就是,章邯可以选择与项羽约定,章邯投降项羽,各国进入关中之后,章邯来当秦王。所以章邯最后才选择了投降,就是希望入关之后他能当上秦王。

当然,项羽很快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章邯赖以立足的全部资本就没了,就只能听凭项羽摆布了。等到项羽毁掉潼关,进入关中,烧杀劫掠之后,要走了,又改变主意,没有立章邯为秦王,还是把关中秦国故地分为三个,分别是塞国、雍国和翟国,章邯只占了一部分渭河平原地区而已。

在楚汉争雄的过程中,一开始是项羽占据比较大的优势,所以汉王为了扩大统一战线,拉拢项羽分封的其它各地诸侯王,一起反对项羽,就和其它诸侯共同结盟。

在消灭项羽的时候,刘邦对各诸侯王也进行了一些调整,除了变更各国诸侯的王位人选,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始立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勋贵为王。比如卢绾,就是刘邦的亲信,被立为燕王。韩信则是因为功勋,被刘邦立为齐王。彭越从项羽阵营叛逃到刘邦阵营后,先被封为魏相国,后来又封为梁王。九江王英布是项羽时期就已经分封的。

这些诸侯王和战国时期一样,是真真切切的诸侯王,不仅有国王,而且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大臣,有自己的领地,而且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为所欲为,汉朝朝廷是管不着的。朝廷最多可以向各地诸侯王派遣一些官员,担任藩王的国相之类的官员,但藩王领地的其他官员,都是藩王自己控制的。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说,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就开始大肆诛戮功臣,其实不完全正确。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这一时期诛戮的主要是各地的异姓王。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诸侯王本身也是对汉朝的威胁,早晚都是要消灭的。

等到各地的异姓王都被先后消灭了,刘邦才规定下来,非刘氏不得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消灭完异姓王,刘邦则大量分封同姓王,也就是他的兄弟子侄,被分封到各地,成为世袭的诸侯王。另一方面,刘邦也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也就是刘姓的侯爵,这些侯爵只是领地比藩王稍微小一些,但在领地内的权力和藩王差不多。

但为了赏赐功臣,刘邦也分封了大量的异姓功臣为侯。汉初的侯爵是有自己的领地的,但是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地不能建立军队,但可以任命一些官员。到后来,就逐渐变成了这些封侯的人可以在这些地方收取租赋,但不能对自己的封地进行实际的有效管理。

到文帝时期,刘邦遗留下来的分散在各地同姓诸侯王对汉朝朝廷就越来越不尊重了。原因很简单,各地的物产有薄厚,领地面积有大小,国家实力有强弱,汉朝朝廷处在关中地区,从秦末以来经受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国力有限,还在恢复阶段。那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王慢慢就不愿意服从朝廷了。

到景帝时期,终于演变成了七国之乱,几个诸侯藩王联合起来,宣布脱离汉朝朝廷。汉朝不得不出兵平叛。不过,这次战争很快,出兵才三个月,就消灭了参加叛乱的各诸侯王。但在平定叛乱之后,汉高祖留下来的诸侯王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彻底解决。

到汉武帝时期,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也就是推恩令。各地藩王不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像分家一样,每个藩王的儿子都可以在封地内得到一块领地,作为次一等的藩王,或者是被封为侯爵。

这样,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分家之后,各诸侯国的领地就比较小了,大一点的一个郡,小一点的就只有一个县了,实力就很小了,没有能力反抗朝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