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济宁文学 2020-11-27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邱素芬


作为70后的我,虽然没有经历过父母那个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但在外求学,饥肠辘辘的记忆依然刻苦铭心。每每在饭店,看到因食客剩下而被倒掉的白花花的米饭或者汤菜,我的记忆就不由自主的被拉回到从前。

记得那是89年的秋天,我和家乡几个同样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同学,带着父母的殷殷期望,还有省吃俭用和东挪西借凑起来的学费,踏上了独自在外的艰苦求学之路。

那是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对从山区走出的我们更是如此。除去学费,所剩生活费寥寥无几。从小目睹父母生活的艰辛,我们变得格外懂事。每个人都在心中计算,怎样省吃俭用,才能最大限度的给父母减轻负担。食堂里几毛钱一份的大锅菜,我们也觉得贵的接受不了。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两个人合伙买一份菜。于是,一顿饭二两米饭或者一个馒头,半份青菜,就是我们的标配。如果哪顿饭食堂师傅把菜做少了,我们就手捧饭盒,干吃那二两米饭,依然津津有味,不但没觉得苦,反而为节约了半份菜钱而高兴。那个时候,每次放假回来,我们带的最多的就是咸菜,有咸菜的日子,我们把那半份菜也省了。

因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食物在肠胃中的旅行总是那么短暂,剩下的就是漫无边际的饿。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下课吃饭,尽管吃不饱。印象最深的一次,老师正在台上讲课,离午餐还有半节课的时间,食堂里已飘出饭菜的香味。味蕾在强烈的翻转,口水在不停的下咽。忽然看见窗台上放着的咸菜瓶子,那是母亲给我炒的萝卜咸菜,里面放了不少的黄豆。看着想着,我就鬼使神差的拿起了那个咸菜瓶子,打开了盖子,挑起了咸菜中的豆子……

还有一次放寒假回家。手中的生活费除却买车票,只够一顿早饭。我们吃了几个包子就坐上了回家的客车。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县城学校到家,需要转三四次车。一整天,我们滴米未进。看着别人在车里吃东西,我们只能装着睡觉。等到了家乡的车站时,已夜幕降临。离家还有二三里路,需要步行。能隐隐约约看见家里的灯火,虽然归心似箭,但腿却像罐了铅一样,每迈一步都那么沉重,就连呼吸都是凉的。家近在咫尺,却感觉那么遥远……现在母亲每每想起这件事,还会心疼的眼圈发红。

这样的生活伴随着整个高中和中专。那时的记忆中,除了繁重的学业,每天在想的就是一日三餐,想那白白的米饭,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粒,仿佛一颗颗钻石,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自己成了掌握一日三餐命运的主人。虽然温饱已经远去,但记忆不曾一刻忘记。一日三餐,除了讲究荤素塔配,饮食科学,从来不会浪费。儿子从小在我的“言传身教”下,更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小时候带他去饭店吃饭,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进餐末了,主动找服务员要塑料袋,然后帮着大人把吃剩的饭菜打包。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陶醉于“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更应该杜绝那舌尖上的浪费,不能忘却曾经的记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一粒米,一次光盘行动,看似微小,但只要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脱贫解困,共赴小康的道路上,更需要你我同心协力!


作者简介:                                                     

邱素芬,山东兖矿集团大陆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业余时间喜欢用手中的拙笔记录生活点滴,积累生活随笔、散文等30余万字。作品散见《祝你幸福》《兖州日报》《兖矿新闻》《乌金潮》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