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尼邦加槟港点滴:目不暇给的传统市场

 印尼视角 2020-11-27

印尼邦加槟港点滴:

目不暇给的传统市场

原文刊于:2012-03-16 23:28

鲜嫩的长豆角及白菜与地瓜叶。

邦加很多市场都是摆地摊式的,黄瓜、茄子还都不错,前面小辣椒旁边的是沙葛(Mangkuang),中国内陆南方地方也有叫凉薯的,可以生吃,味道甜脆水多,也可以煮汤,清凉解毒之物,很适应南洋炎热气候。

红色的圆盖子,就是Tujung Saji,饭桌上盖菜用的,防止苍蝇,也不会使饭菜变质,店主是美丽的马来人少妇。

捕鱼的鱼笼(Puket),马来人很多住在海边,半夜出海去捞这些鱼笼,里面螃蟹鱼虾俱全,回到岸是清晨,买给收购的二道贩子,就回去睡觉到下午才起床,这种生活令他们生性散漫。

椰子棕(黄)及棕榈棕(黑)制成的扫把实用价廉,右下角是椰子皮棕制成的刷子,用于洗刷地板及洗刷衣服用,当地话叫Siket。

加(Bangka)槟港(Pangkal Pinang)的市场,在Jalan Trem(旧火车道路)离我姑姑家不远,觉得50年过去了,没有扩容,反而觉得面积缩小而显挤逼,一切还那么简陋,反映市政建设的滞后,政府的忽视民生,只顾自己贪污腐败赚黑钱发财,关于官员的不良行为,听到很多,市民也无奈,我们外面的人更管不了,总之无力回天吧。

在市场见到久违的Rusip(鱼骸·鱼露)、Kecalo(虾酱)、Keritib(小蚝酱)、Terasi-Belacan(虾膏),那是烹调邦加菜必备的材料。

餐桌上用的食物盖子Tujung Saji,是用一种兰类植物的干叶子,晒干后做成的,一下子勾起自己小时候的回忆;还有渔民必备的鱼笼、扫把、席子等。都令人亲切。

而蔬菜更显得多种多样,说起蔬菜,老岳母告诉我,华侨回国潮后,加上华人纷纷移居他乡雅加达等地,原来为矿工的唐山老叔公死没了,竟然无人种菜,害的有段时间吃菜贵过肉与鱼虾。

红葱头、大蒜与大小辣椒,是印尼人做菜的必须品。

上图:卖左邦加菜的调料与虾膏的小贩;下图:狮蚶(Siham)与贝类(Lokan)。

鲨鱼(左-Ikan Hiu)与马鲛鱼(右-北方叫鲅鱼,Ikan Tenggiri、Ikan Makau)个头大及肥美。

鲨鱼及魔鬼鱼(鳐鱼·Ikan Pari).鲨鱼来焖甜酸,加醋及嫩姜片最味美;魔鬼鱼则做咖喱鱼最佳。

做鱼丸的最佳鱼类,Ikan seto,肉多骨少,好刮肉,肉质细腻。

邦加的海虾,刚上岸还新鲜的,白灼吃,就会感到味道甜甜的。

巽达族功不可没

来印尼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对稠密的爪哇岛进行政府主导的移民大迁移,邦加来了很多西爪哇的巽达族裔(Suku Sunda),他们开始由政府资助,供给房屋、土地及资金,种植油棕榈,后来也开始种菜。

因为巽达人在农业方面比马来人优秀,也懂得经营,邦加的蔬菜逐渐多起来。在市场上见到漂亮、新鲜的黄瓜、沙葛(凉薯)、豆角、四季豆、茄子、白菜等,应该赞一赞巽达人的功劳。

而海鲜多数来自原住民马来人(Orang Melayu)及布吉斯人(Orang Bugis),后者是原籍苏拉威西,善于航海及捕鱼,在邦加的港湾聚集居住;雅加达的老港口巽达·格拉巴(Sunda Kelapa),停泊很多机帆船,运载建材、水泥、粮食等到各个岛屿,多数是布吉斯人的船只。

感谢我的朋友文岛(Muntok)马来人Pak safri,在2009年与妻子回邦加,在槟港拍下这些照片,令人怀旧不已。

卖土式玩具的小贩,时光倒流的感觉。

邦加人做咖喱菜的黄姜(Kunyit)、沙姜(Kencur)、小辣椒(Cabe rawit)、大红辣椒。

槟榔芋及其梗茎、香蕉花蕾、黄瓜及臭豆,都是做邦加菜的原料。

鱿鱼干(Sutung-Cumi kering),邦加人将其敲打至松软后烤来吃。

各式咸鱼、虾膏、虾酱、小蚝酱与阿参(Asam·罗望子)。

棕榈红糖(后)与虾膏。

Keritib(小蚝酱)。

左为Kecalo(虾酱);右为Rusip(鱼骸·鱼露)。

文 春雨绵绵(香港)

图 Pak Safr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