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屏读札记:和善寄语(20201012--1127)

 和善书屋 2020-11-28


屏读已成为学习新常态,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自己关注的问题与答案。我将近期围绕“修身、教子、齐家”这个主题阅读串成了如下一组读书笔记。因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没有注明文章出处,仅供学习分享,感谢原创者的付出。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很多家长从来不在乎孩子的自尊和隐私,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孩子,或许把孩子的隐私当成笑话宣扬出去,让孩子毫无颜面,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自卑并失去上进心。

▲我们做父母的,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并且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是爱他的表现。孩子虽然会按我们说的去做,但心里往往是不情愿的,这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随着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孩子会更加强烈的反抗,慢慢地,他会变得很叛逆、不好管教。

▲孩子犯错,其实是在学习,是在成长,家长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时,记住不管你多么生气,多恼火,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绪,等到和孩子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跟孩子沟通他的错误,你会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错的心路历程,完全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引领孩子自我成长。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帮着喂饭;孩子穿鞋的时候,妈妈帮着系鞋带;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妈妈帮着收拾书包……是的,父母要帮助孩子,但孩子也需要独立,他要学会怎么样照顾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是他未来能独立生活的基本条件。

▲身为一线教师,我常因我的学生而心疼,我疼他们起早贪黑,大多数人却劳而无功,为了几个才能到达金字塔顶的孩子,很多孩子都在默默无闻承担基座的角色,他们对于学校和老师,就是个分母的存在。我疼他们坏了眼睛,弯了脊背,毁了身体,却怎么也达不到父母老师要求的高度。

▲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也恨不得自己附体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的发展不达预期时,第一个不能接受的就是最辛苦的家长们。殊不知,这种没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一旦孩子想要挣脱,必定导致亲子关系的彻底崩盘。

▲“情绪记忆”比其他记忆更牢固也更持久,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现在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在构建他们的回忆。所以,无论孩子现在处于什么年龄,都要认真面对当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情感体验,要多帮助孩子创造一些愉悦的情绪,避免带给孩子伤痛的“情绪记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爸爸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非常窝火,正好看到旁边正在打滚的猫,上去对着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嗷”的一声逃到街上,这时一辆卡车开过来,卡车司机看到猫赶紧避让,可没想到正是这一避让,却把刚刚下班路过的老板给撞伤了。这个故事描绘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的传递性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情绪在人群中会形成一种氛围,感染处于其中的人。孩子年龄小,他们感觉敏锐,可以说天生就是情绪觉察专家,因此非常容易被感染。作为父母,有必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让孩子身心愉悦地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家庭中,你的情绪就是孩子的晴雨表。你高兴时是他会春光灿烂,你情绪不好时孩子则要开启静音甚至隐身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失去是非和原则,即使未来走到社会上,也将学会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一辈子活不出自己。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到情绪后,调整我们对情绪的表达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可以从认识情绪的特性入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家人和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当我们与孩子发生了矛盾,与其说是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不如说是父母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在过招。发脾气是本能,掌控脾气才是本领。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是一个儒雅的人。

▲情绪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关键在于各人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恰当。情绪是一种流动的、易变的心理历程。情绪就象火,太大会烧毁一切,太小又会使人间温暖尽失。

▲快乐教育不是不学习,而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蜘蛛网只能粘住像蚊子、苍蝇一样的飞虫,却粘不住鹰!

▲父爱如山,那样的默默无闻、那样的重而坚定。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我们的依靠。在他的心里,我们永远都是他的骄傲。

▲孩子本身就是父母的作品,孩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分进步,都是贴在父母心头的奖状,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终生渴望、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誉。

▲要面子的孩子,才更明事理、知对错,追求上进。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的认同与肯定,会让他们将“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面子,转化为“自爱、自尊、自重”的里子,一路披荆斩棘,迎向未来。

▲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父母越是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也就越看重,因此也会更努力地去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越是当众宣扬子女的过错,让他无地自容,那么他便会更加失望。

▲每个孩子“有面子”的起点,都源于父母的理解与接纳。自尊心如果被碾碎,就会成为一道难愈的伤疤。

▲智慧父母教子三章:一是孩子犯错,父母要调整好情绪,给孩子留“面子”,避免将“教育”变成“教训”。二是多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将认错、知错、改错的主动权,留给孩子。三是“关起门教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尊重,家长们别在外面一点就“炸”。

▲当众揭短,能否加强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不得而知,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将他的错误,拿到众人面前教育,就像在撒他的“脸皮”一样,让孩子的自尊碎了一地。

▲孩子不争气,父母打一顿出了气,孩子身体上的伤时间可以治愈,但是留在孩子心灵上的“伤”却有可能伴随终身。

▲“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父母关系融洽恩爱,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心态平和,对周围的世界心存友好。

▲夫妻双方彼此相爱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

▲有趣的父母不仅可以与孩子成为朋友,还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趣”是很重要的一种品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有趣总能度过难关,不至于钻牛角尖。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围城》

▲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工作,还要准备做好孩子的“终身老师”的工作。

▲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孩子的天赋,并适时引导,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并且,这一动机的强化,与孩子从小接触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紧密关联,更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一直以来的要求强相关。

▲孩子之间成绩的差别除了智力因素外,本质上是习惯的差别。好习惯决定好成绩,教育孩子,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过:“一个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也是心理上的力量。”培养阅读的习惯,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努力!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后有父母,让孩子能感知爱学会爱。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陪伴孩子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良好的品性修养不能只从书上习得,而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黄金期只有几年,错过了将会终身遗憾。孩子童年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犹如小树生长没有了阳光雨露。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内向,极易产生自卑情绪。父母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弥补不了孩子曾经缺失的陪伴。

▲曾国藩曾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坚是一种挺拔,守是一种韧性。

▲《道德经》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温柔敦厚,是君子的立身之道。我们的人生不仅要有长度和宽度,还要有厚度。这厚度便是厚道。计较不如坦诚,精明不如厚道。厚道者,即是得道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拥有了厚道,人生之路便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最笨的那条最踏实,也最便捷。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

▲小聪明,可以补一时不足,却不能造一世成功;笨功夫,虽无法一日千里,却可以负重致远。老子有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愚笨里往往藏着一个人的福气。笨,也是一种天赋。

▲“我某方面优秀,就认定孩子这方面一定也天赋异禀;”“我自律成功体面,就觉得孩子也必须不能沦为平凡;”“我有着令人尊敬的工作,我的孩子必须也有一番作为……”正因为这所有的期待,都是以“我”开头,所以,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伤害。优秀的父母,没有错,错的是,陷入自以为是的优秀里,武断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

▲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了看见和接纳,理解和共鸣,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认同我们,信赖我们,喜欢我们。

▲他需要你的共情和看见,而不是你的自负和傲慢。把自己的心打开,让孩子看见,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真实可信的人。

▲你每多回忆一遍自己的勤奋和荣光,你的孩子就会在自惭形秽中,多生出一份反感和无力。对于你这种完美而正确的唠叨,孩子在无法感同身受中,所以产生抵触,索性破罐子破摔。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教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职责界定不清、家长与老师的角色错位,家长耕了老师的地,老师种了家长的田。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

▲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编外教师”。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久而久之,家校矛盾必然激化。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给女孩最好的保护,就是从小打下生命中的道道底线,拉好生命中的条条警戒线。只有知道黑暗在哪,她才能避开,迎光而行。

▲当你的女儿长大,你能看到你给她的教育与她如今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每一个女孩都是一盆稀世名花,我们用尽全力,最想要的,不过是护她一生周全。别担心难以启口,别害怕向她展露世界的黑暗面。

▲淡薄的生死观,是最可怕的毒药。试图走到这一步的孩子,是长时间的无可奈何,是拖久了的自暴自弃。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 不要想象死亡。生命高于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我们一生中,总难免遇到恶徒,总难免遇到伤心事。但不管遇到多大的伤心事,都不能选择终结生命。自杀是解决问题中最愚蠢的办法。

▲忍一时他得寸进尺,退一步他变本加厉。一定要告诉你的女儿: 你要有狮子的力量,菩萨的心肠。用狮子的力量去奋斗,用菩萨的心肠善待人。你得是玫瑰,活得美丽,也要带刺,漂亮却不好惹。

▲懵懂无知的时候,爱情就是浪费大好青春的药水,你喝了爱情的药水,就证明你要浪费你的大好青春。

▲一定要告诉你的女儿:永远别轻易走进一段感情,你得学会仔细甄别。他是一个让你变得更好的人,还是一个在不断消耗你的人。

▲一个女孩在遇见真正的王子前,可能会错亲99只青蛙。 错亲了青蛙没关系,可如果亲的是一只毒蟾蜍呢?想要女儿远离是非灾难,为人父母,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为她树下感情、身体、生命这三道底线。

▲古时父母对孩子有“七不责”:对众不责,要有尊严;愧悔不责,因其自省;暮夜不责,不利入眠;饮食不责,易致脾虚;欢庆不责,经脉受损;悲忧不责,恐伤倍至;疾病不责,爱如良药。

▲亲密关系是家风,看人看事是家风,习惯爱好是家风,待人是家风,如何工作是家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