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通:经络通、气血通、脏腑通

 图书 馆员 2020-11-29

三通:经络通、气血通、脏腑通

我们倡导的是科学养生,目的是达到人类“不因病而亡、不因老而衰”这么一个理想境界,很多朋友讲了,说我长生不老,做不到!秦始皇、汉武帝都做不到,你我能做到吗?但是,让我们推迟衰老的进程,延缓衰老二十年,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我也希望和期待有更多的朋友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传递健康、同享幸福、同享快乐!
三通”就是人体的经络通、气血通、脏腑通,具体一点讲,我们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配合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很多朋友问了,不是七窍吗?您再把大小便加上,不是九窍嘛!在经络沟通表里内外,在气血、津液的乳养下,来完成生理功能的一个整体,不要忘了是一个整体,你不要把它分开,着眼整体,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根本区别。那好了,我们既然知道了由经络沟通表里内外,他就像互联网、公路网、输电网一样,把信息、客货、电能输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经络。气血,首先是血,大家看到血管里流动的红色的血液,这只是一部分定义,传统医学认为,凡是与生成血液有关系的物质,都叫血液,比如说我们喝的水,也叫血液,从现代医学讲,血液是什么成分构成的?血浆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嘛!另外,我们女同志都知道,生小孩要哺乳呀!过去老人们讲,那是喝她的血呀!这叫津血同源,包括我们的汗液,所以出汗过多的人也会造成虚脱死亡,包括中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出汗过多的也不行了,这就是血。气呢,所有的功能都叫气,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包括我们吸进的氧气、呼出来的废气二氧化碳,我们人要动,没有气不行,所以说,血液就是物质,气就使血液流动生成的功能,合起来叫气血,经络讲到了,气血讲到了,脏腑不用多说了,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五脏包括什么?那就是肝、心、脾、肺、肾嘛!好,时间关系明天接着讲。

经络、气血、脏腑它们三者的关系,这就是我讲的“三通”。我们来认识经络,经络在人体非常重要,经络是什么呢?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我们把它比作地面的高速公路、空中的飞机航线,是重要的通道,经和络是截然不同的,经在人体深处,而且一般是纵向的,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络呢?络在体表,它是干什么的?同样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传达你的信息、能量,它相当于树的枝子,密密麻麻,无处不在,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我可以把它囊括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整个都可以包括在内。好了,我们知道了经络,对于大众养生来说已经足够了,知道经络是运行气血能量的,而且是有规则的,就像交通法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烁您就要注意了,这就是规则,如果说这条道堵了,比如说天气雾比较大,出现车辆追尾,一个撞一个,可以几十辆车撞在一起,怎么样?经济损失、车毁人亡。那么在人体,就要时刻保持经络畅通,包括您的脏腑也要通,它也是传递信息的一个通道,不通问题就大了,打个比方,我们的肠道不通,十天二十天不上厕所,怎么样?肠梗阻,要死人的,尿道不通,尿毒症,皮肤的汗腺也需要扩张出汗,烧伤的病人怕感染,汗腺被破坏了,就连我们的眼睛也要有良好的循环,把好东西带进区、杂质带出来,如果它不畅通就会出现眼压增高,形成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失明。所以经络它传递信息、运行气血,这个通道一定要打通,不打通问题就大了!如果把它联系到我们的脏腑,现在很多同志出现中风后遗症,什么叫中风?脑血栓呀,堵到那儿了,堵到心脏就心肌梗死、心肌梗塞,所以我们的经络一定要畅通,少肇事,问题就不大了。这是一个,第二个,气血要充足,我们上一讲给大家讲到了气和血,大家回忆一下,气就是功能,血就是与造血有关系的所有物质,一定要充足,不充足不行,一个人有精气神,走起路来像一阵风,说起话来像小铜钟,他一定是底气十足,一个人面色红润、一瞅就招人喜欢,他气血旺盛啊!相反,一个小白脸,少气无力,他能健康吗?我们讲的气血充足,它有个指标,而不是现代医学指的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由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人体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要丢失一部分东西,每天你劳动、思考,要消耗掉一些物质,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废物产生,这两个比例要调整好,调整不好,气血能量下降了,下降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气血能量根本就不足,比如说贫血的人,我们通过化验,血色素减少了,贫血、掉头发、睡不着觉,脸也白、指甲也白、没有血色,浑身没劲、说话声音小、总想睡觉、容易感冒,心率也快,这不是贫血的表现吗?这是一个。第二个,血色素正常,很多的胖人您要记住,或者是非常非常瘦,瘦得可怕的人,我们开玩笑这狼见了就要哭,没肉呀!这样的朋友要注意,抽血化验都正常,但是您身体里的毒素比较多,占用了好血液的空间,这也叫好的血液不足,好了,血液不足靠什么?中医认为,五谷入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源头,它就像大地一样,你撒种子它就长,春生、夏长、秋收、冬存,周而复始,这叫规律,从佛学讲这叫轮回,我们的胃也是一样,五谷入胃,进到胃里之后,它要研磨、消化、吸收,成为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各个部位,使得身体健康,

9个动作通筋又活络】对中医来说,人体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联系脏腑、沟通气血、抗御病邪。但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等生活方式,却让气血频繁遭遇“红灯”,招来病痛.

 
   

 

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体会-贺普仁 三通法 微通法 温通法 强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贺氏三通中医专科门诊部

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而提出的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3种基本方法。他认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所谓通法,就是针对各种疾病的病机——经脉不通,利用针灸的不同治疗手段,来激发人体的正气来复,迫邪外出,继而使经脉畅通,气血调和,百病消除.笔者在北京中医医院进修期间有幸师承贺老,在他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下,我们的中医针灸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尤其对他的“三通法”体会颇多。下面仅通过我们跟随贺老临症时众多病案中的3例谈谈笔者对贺氏三通法的体会。

一、病案举例

病案1申××,,48岁。工人。199393日初诊。主诉:右胁肋红肿疼痛5,伴疱疹3天。病史:患者述5天前因生气着急而致右胁肋部隐隐作痛,胸闷不舒,次日右胁肋疼痛加重且局部红肿,皮如火烤,出气时痛甚,急到某医院就诊,诊为带状疱疹。当时给予内服及外用药治疗,疼痛不减。第3,局部红肿热疼痛,纳谷不香,夜不能寐,右胁肋部起簇簇带状疱疹,不能触摸。给予肌注聚肌孢等治疗,仍控制不住疼痛,经人介绍,求治于贺老。症见:右胁肋部红肿疼痛伴带状j疱疹,始于右胁脊柱旁(约五、六胸椎),终于右乳房下,疱疹晶莹,中有黄水。患者表情痛苦,音低气粗,纳差不寐,大便已5日未解,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燥,脉弦数。诊断:蛇丹(带状疱疹)。证属肝胆风火,气血瘀滞。治则:清泄肝胆,凉血解毒。取穴:支沟()、阳陵泉()、行间()、患部及龙眼穴()。支沟、阳棱泉、行间均用1.5寸毫针刺入,行泻法,留针15分钟;患部用中号火针快速散刺,并拔罐使出血;龙眼穴(在小拇指第二、三掌指处外侧赤白肉际)用小号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后又治疗2次而愈。3月后随访,无复发。

病案2曹××,,56,会计。1993106日初诊。主诉: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5小时。患者述平素血压偏高(170/100mmHg)。今日中午因与朋友饮酒,当时感到头晕并逐渐加重,伴头重,恶心欲呕,急服降压药,症状稍有好转。但到晚上又突然加重,遂被家人送到贺老处。症见:],面赤红,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粗,BP:195/100mmHg,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肝风(高血压病)。证属肝阳上亢,阳盛化风。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取穴:四神聪、曲池、阳陵泉、合谷、太冲。四神聪用中号三棱针放血约5ml;曲池、阳陵泉、合谷、太冲用11.5寸毫针刺入行泻法,留针30分钟。治疗后,症状解除,BP155/95mmmHg,后又巩固治疗3,血压一直稳定在150/95mmHg3月后随访,血压稳定,未再发。

病案3刘×,,34岁。营业员。1994412日就诊。主诉:半年来腰痛伴肉眼血尿一周,加重2日。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腰酸、腰痛,有时伴有尿道灼痛。在协和医院诊为肾结石。B超示:双肾结石,左约22×15mm,右约12×18mm。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要求保守治疗。曾服100余剂中/药亦未能排出。近一周突然尿血,腰及腹疼痛,经人推荐,求治于贺老。症见:表情痛苦,腰剧痛牵引下腹部痛,尿赤涩疼痛,面色白,舌苔薄白,脉沉细。诊断:石淋(肾结石)。证属脾肾虚弱,湿热内蕴。治则:温补脾肾,通利水道。取1.5寸毫针刺入中极、大赫、蠡沟、中封,均用泻法,{元、水道用补法,留针1小时,中间行针1;关元加灸,肾俞、脾俞用小号细火针快速点刺并急按针孔施补法。针后病人痛止。随后又每日治疗1,连续7,排出两枚大小如蚕豆的结石。后经B超证实,双肾无结石亦无积水。3月后随访,患者告曰:治疗后腰部再无酸痛感。

二、临床体会
   
上述3则病案是我们跟随贺老临床时亲见的实例。病案1为蛇丹,贺老三通法并用,立竿见影;病案2为肝风,贺老强通法、微通法合用,使血压即刻降至正常,避免了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病案3为石淋,贺老用微通法、温通法,8次就将其肾中结石排出,疗效神奇,如非亲临,实难相信.通过贺老治疗的此3例典型病例,使我们对其“三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微通法就是毫针疗法,它是针灸临床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其含义有三:(1)即毫针刺法,因其所用毫针细微,故古人称之为“微针”“小针”,“微”代表此法的主要工具是微针(毫针)(2)微通,用毫针凋之,欲以微通经气,好似小河之水,涓涓细流,故曰“微通”;(3)取其针刺微妙之意,《灵枢·小针解》说:“针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又说:“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这就是说针刺技巧是比较微细而巧妙的.毫针针刺注重“气至”,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下之“气”又“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音,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贺老命毫针刺法为微通法,就是取其微妙轻巧之意。微通法以穴位的刺激为基础,以得气为要,既可开经脉、脉络的闭塞,又可激发经气,促使气血的运行而开瘀阻。此法为针灸临床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贺老对微通法非常重视,研究颇深。上述3则病案贺老皆用微通法治疗,以调气通经。

温通法即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此法是借助火热之力,通过温热刺激来开闭、通塞,疏通经脉、络脉,故贺老把它称为温通法。贺老认为行于经脉中的经气,是化源于下焦命门的阳气,是人体内阳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在体内所产生的能量,通过经络系统布散到人体各部,内溉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具有激发脏腑功能、温煦机体、防御疾病等作用。由于火针或艾条直接或间接导入人体的火热之性,可以直接增强经气的阳热作用,舒展经脉,温壮命门,加大推力及布散能力,使闭阻得通;同时,火针还有“以热引热”“开门祛邪”之功。病案1就是“以热引热"“开门祛邪”,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病案3则是取其阳热温壮之性,培补肾阳,增强肾的气化t利水功能,改变了肾的内环境,从而达到补肾排石的目的。由此可知,火针在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着卓越的疗效,值得挖掘,加大使用范围。

 强通法,即刺络放血疗法。它是以三棱针、梅花针或其它针具刺破人体的浅表络脉,放出适量的血液以达到疏通经脉、解毒祛邪、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此法迫血外泻,使病邪随血出而除,有强制快速祛除病邪、缓解血气阻塞的作用,故贺老把它称为强通法。《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此即指以放血疗法祛除恶血的方法,以达祛瘀滞,通经络的作用。病案1的龙眼穴放血及火针后拔罐出血、病案2的四神聪放血均是强行迫血外出,使邪随血泄,达到治病目的

 总之,贺氏针灸三通法是我们针灸临床治病的3种常用方法,贺老把它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灵活运用此3种方法并相互配合,在临床上就可得心应手,提高治疗效果。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 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 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 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内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指关闭),少阳为枢(shu指中心、关键);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杨(维杰)氏气化之说与《医学入门》的观点略同,并扩展了胃与心包通,且论述简略,现试详论如下:

杨维杰先生根据徐灵胎所说:"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 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另外一些理论从其他角度支持脏腑别通,如《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明确指出肾与三焦具有相通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应用亦从实践上证明肺与膀胱的相关性。
    2、脏腑别通的应用

藏象学说注重各脏腑间的联系,传统的五脏调节模型存在着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关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众多医家对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脏腑别通学说则扩展了脏与腑之间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对后世五大功能系统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医学入门》中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 良好疗效。

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解释、扩展穴位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如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2.2、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传统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可以确立新的"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2.3、奇穴的发现与归经研究:奇穴是尚未归入正经的经验效穴,许多所谓"奇穴""新穴"并非与经脉无关,而且有很多是在经脉之上。在奇穴的发现、确立的过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获,但如果借助脏腑别通、全息对应等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无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在奇穴的整理、规范化过程中,归经是对经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种趋势。一般都从文献记载、功能主治、针感传导等方面进行归经,而脏腑别通理论扩展了经脉的联系及功能主治,从而为奇穴的归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清代.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虽有较详细的解说,但仍以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涉及其源流。
    经研究探索发现,其初始来源,则本源于《易经》六爻及《黄帝内经》引伸而来的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按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以脏腑手足经络相配通, 这样就构成了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通,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小肠通,余类推。

若要说明的更简单,即阳经的开阖枢,与阴经的开阖枢,正好成对,即:

开:太阳-太阴
阖:阳明-厥阴
枢:少阳-少阴

此外另一个类同的董氏针灸运用法,即每日气在身体的流行对应: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及巳亥六组对应。

子时:足少阳胆经       午时:手少阴心经
丑时:足厥阴肝经       未时:手太阳小肠经
寅时:手太阴肺经       申时:足太阳膀胱经
卯时:手阳明大肠经   酉时:足少阴肾经
辰时:足阳明胃经       戌时:手厥阴心胞经
巳时:足太阴脾经       亥时:手少阳三焦经

这个对应与脏腑别通理论,略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