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说道德经」第五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57hwmi2e7b 2020-11-2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一段可以看到,就像第二章解析中所说的一样,出现了文意的割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句话,和后面的话,明显不同的文意。所以分开看就好,不必和后面的话牵强附会。

翻译:天地是不实行仁义的,它把万物都当做稻草狗一样对待。圣人也是不实行仁义的,他把百姓当做稻草狗一样对待。

这句话意思是:天地和圣人一样,他们都是没有善恶、亲疏之分的。因为有善就有恶,有亲就有疏。这个在第二章中讲过,有无相生,善恶一体。

这里要注意,不是让我们去学习这种思想。因为天地和圣人,是实行天道的,而人是实行人道的。

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有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地不仁,是因为天地实行的是天道。它不会和谁亲密,也不会和谁疏远。它的运行规则是让万物活。所以,夺取富裕生灵的资源,来补给资源短缺的生灵。

而人则不然。人生而有亲。有亲就有疏。所以,人之道,是让自己活,顺带着让族人活。所以,富裕的人,去掠夺无力守护自己资源的贫穷的人。这是人之道,也是人性。强而更强,弱而更弱。(圣经里,有一个句类似的话,不知道是否有看客知道呢?下一章回答)

但是,一对比即可知道:天地存活几亿万岁月,而不显疲劳,似乎永恒存在。

而人类呢?战争、纷乱、灾祸,绵延不断。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随时可以灭亡。很多人在战争灾祸年代,颠沛流离,你争我夺,生不如死;而那些富人、贵人却因此更加富有、更加权贵;最后全国覆灭。皆是因为如此。

所以,圣人,即有道的人。他们想要人类的存续,像天地一样长久。怎么办呢?

学习天道。

所以,圣人,为了让人类和谐幸福的生活,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整个人类种族永远的存续下去,学习了天之道。

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为了让全部的百姓活下去。他不能有好恶之分,亲疏之别,贫富之念。他实行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建立制度和规则:让富裕的人拿出资源,补给贫困的人。

这里举个例子。很多大企业家、明星,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都要交给国家。这也是造成很多有钱人偷税漏税的原因。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像演员的税就将近40%。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有这种税收。有些人甚至觉得,明明是自己挣得,为什么要交给国家。

这就是天之道。一个国家想要长久安定的存在,就要实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帮助贫困家庭,补助山区百姓,让更多底层人民的衣食具有保障。这就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小康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脱贫的原因。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过上更幸福的日子,那些大企业家和明星,也才能有那么高的收入。如果社会动荡,百姓不能稳定,那那些大家、明星又哪来钱可挣呢?

如果之后,我们国家一旦实现全面小康。从整体上来说,变成了“有余”。那我们国家就要,帮助其他贫困国家。这样才能让整个世界安定。如果我们富裕,而其他国家贫困落后。那么我们也不能在动荡中独存,从而不可避免的也变得动荡。

所以,站在国家层面,就要实行天道。而个人的话,就不要学这种思想。我们只需要供养自己和亲人。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再配合国家的治理,社会就会和谐幸福。

(当然,如果你比较富有,主动去帮助贫困之人,那更是极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不要让自己处于尴尬纠结之地,让好演变成坏,最后徒劳而心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橐龠:tuó yuè,风箱。来回拉动,就会吹风。

淈:gǔ,第三音调。有搅乱和枯竭的意思。这里用作“枯竭”。

踵:脚后跟、跟随。这里大意可作“拉动”。

穷:穷尽。

中:这里可算作比喻。比喻风箱的中间,因为风箱能吹出的无尽的风,全是来源于这个小小的风箱的中间。

意思是: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巨大的风箱么?看似风箱里面空虚、什么都没有,但是却永不枯竭,只要你来回拉动,越动里面吹出的风越多,永远不会用完。就好像一个人知道的道理再多,也总有一定的数量,如果你想要通晓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如守住自己的内心,静静地思考万物的本质,从而了解万物的本源所在,自然通晓一切。

(这里是不是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道理知识,不如自己亲身思考得来的更加深刻”,这一层意思呢?)

解析:天地有什么特性?天下雨,地厚土。以供养万物生长,永不停息。那自然就会问一个问题?天地的这种永不枯竭的能量,到底来自于哪呢?

老子这里就回答了。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看似空无一物,却越动越出,永不枯竭。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由这个比喻,来形容人如果想要获得永不枯竭的真理,那就要思考万物的本质,而不要仅仅止步于表面。

其实这里,仔细研究的话。你可以发现,风箱正是一边从空气中吸气,然后再吹到空气中的,所以生生不息。也可能这是老子的本意。正是需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永远不停,所有的一切自然就显得井然有序,也就安定祥和了。

这里我想多说两句,关于“守中”。

很多人,不理解“守中”。以为是“适中”,不过度的意思。但这种理解,和上文大意不合,有点牵强。

“中”,就像上面我的理解一样:只是个比喻,把人的内心比喻成风箱的中间,既然小小的风箱可以吹出无尽的风,那么我们的心也可以思考宇宙万物的本质,最终获得最为本源的真理,从而通晓一切。

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开头就说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意思是:忘却世间的一切,让自己的心不被世间万物所干扰,让自己进入安静空虚的精神世界。做什么呢?反复思考世间万物的本质,它们都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这大概就是“守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