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起良:清凉山(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七)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清凉山简介

  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古名石头山、石头城,踞于南京城西隅,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清凉山,今建有清凉山公园。

  乾隆皇帝有诗云:

清凉山

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

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

清凉山的“重点”

  一、清凉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旧藏“三绝”,位于清凉山南麓山坳处,寺内有“还阳泉”。

  二、扫叶楼:龚贤旧居,明亡后定居清凉山,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因之称扫叶楼。

  三、崇正书院: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东峰建崇正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陈列馆。

  四、龙蟠里:魏源故居,紧邻乌龙潭,取名小卷阿;陶风楼,光绪年间,惜阴书院藏书楼,江苏最早官办公共图书馆;教忠祠(方苞祠堂),乾隆七年,方苞在此建方氏家祠。

清凉山“居士”

  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流寓金陵,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入清隐居清凉山,工诗文,善行草。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其中“石城”即指清凉山,末两句,表达出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龚贤曾经请王石谷画了《半亩园图》,并题了长跋来描写“半亩园”的景色:“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左有莫愁,勾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视之,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

  晚年病中的龚贤曾向孔尚任讲了许多官场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后完成的名剧《桃花扇》,其中许多内容就是龚贤在南京的亲身经历。

      孔尚任曾作《哭龚半千》诗四首,其三曰:“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缘有索书人,数来肆其横。问我御暴方,我有奚权柄?哀哉末俗人,见贤不知敬!郁郁听其亡,谁辨邪与正?”

  将清凉山当作隐居终老之处,可惜造化弄人,落得惨终。

  方苞,好灵皋,字凤九,晚年号望溪。江南桐城人,生于江宁府。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其一生在南京的时间很长,生于南京,了于南京。

  方苞晚年辞官后即携家人南下,定居于六朝古都南京。家在城南铜坊苑。他喜爱城西清凉山、乌龙潭一带的山光水色、风景名胜与幽静环境,常在这儿流连忘返。

      后来便在乌龙潭畔龙蟠里筑一雅舍,用于读书写作和消夏避暑,数年后,筹得资金,在雅舍旁建起占地数亩的方氏忠祠,祀供祖先牌位。

      祠堂两侧二十余间房舍还供贫寒而好学的方氏宗亲子弟居住。方苞常为他们授课,讲习经史古文,还教诲子弟们忠于皇上,铭记“浩荡天恩”。

  受邀记《重修清凉寺记》 “以示学儒者慎毋阴遁于释,独宜念其能笃信师说,以兴作艰重为己任,而卒以有成”,是为儒者写寺庙记文。师从儒学大统,以兴作艰重为己任,毋阴遁于释。文化指向还在于儒家。

  魏源,是清凉山文化的一位代表人物,值得特别强调。因为他是南京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位于南京龙蟠里的故居“小卷阿”所标志的,是近代中国人寻找自强奋起之路的起点。        

  魏源于清道光十二年在龙蟠里购下草房一处,紧邻乌龙潭,取名小卷阿,在这里著书立说,其中受林则徐委托编纂的《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魏氏后人世居于此。今龙蟠里20号尚存小卷阿遗址,而魏氏后人已绝。

  这位生活在19世纪前期却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在中国近代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他撰作的《海国图志》还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书院传统

  书院乃私家讲学之所,不同于官办的太学、府学、县学,宋元明清以来历朝均有设置。明代初期重视科举和学校(官办) ,但南京仍然延续书院传统。

  明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中所建崇正书院,取名“崇正”,取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意,又有推崇正传儒学之意。其后由学生焦竑(明代南京第一位状元)等改建为祠,以纪念耿定向。

  书院正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匾,上书五个大字“古崇正书院”,门的两旁的悬挂着一些机构的铭牌,门两侧的立柱上分别有两幅对联,“崇丘万物儒为道,正气千秋乐即诗”、“清凉读书共襄中国梦,崇正讲学同赞神州兴”。

      前一幅对联由古文诗词专家许结先生撰文,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该联的上句出自诗经小雅之《崇丘》序,崇丘意为高山,也喻孔丘,儒道的高山仰止;下联因“崇正书院”取意自文天祥的《正气歌》,因乐经亡佚,后以诗代乐教。

      十四字的对联将崇正书院的来源、定位以及孔孟的儒、老庄的道,乐与诗之间的关联等一一概括。

  书院建成以后,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诸生来书院学习,耿定向亲自主讲,当时的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徐光启、方苞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

  据《明史·焦竑传》,焦竑,字弱侯,江宁人,“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从这里可以看出,书院的入学标准——院长自行遴选学生,学生自愿随师学习。

  清道光年间,龙蟠里是两江总督陶澍的私家花园——盋山园。1838年,陶澍在园中设立惜阴书院。其名出自《东晋·陶侃传》的“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并借以勉励学子珍惜光阴。

  书院师资极为雄厚,特聘当时颇具威望的名儒薛时雨为院长,聚徒讲学,一时间学子甚多,成为清末金陵八大书院之一。

      1874年,21岁的张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惜阴书院,并在此读书三年。他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其中名师辈出,如俞正燮、胡培翚、冯桂芬等。

文学作品

  “水西”,既可指南京的西水关水西门,又可喻沿江西去之意;“清凉”则兼指山之清凉和心之清凉,诗人将南京的实有地名,用作双关语,十分机巧。

  而魏源诗中体现出一种,心态的平静,潜心创作的自如之感。刘大櫆,包括之前的龚贤都将个人或家国情感融入到清凉山的描写之中,而魏源则是外在的一种清净畅凉。

  吴敬梓也很欣赏清凉山的莠丽凤光,《儒林外史》中有不少关于清凉山的描写。书中作者自况的人物杜少卿,陪初到南京的夫人出外游览,首选清凉山,后来喝醉了酒,“竞携着娘子的手”,“大笑着,在清凉山岗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吴敬梓也与清凉山结缘颇深,早年曾数次来遊金陵,中年更移家白下,晚年客死扬州而归葬江宁。虽安家于秦淮水亭,却经常来遊清凉山。他作有《过丛霄道院》一诗,小序云: “康熙丙子岁,先君子读书其中,今道士尚存,年九十矣。”其时, 敏轩尚未出生, “先君子”乃其生父吴雯延。

  几十年后,吴敬梓曾多次来遊清凉山,与探访先父之遗迹不无关系。吴敬梓的好友、《儒林外史》中牛布衣的原型朱草衣,就住在清凉山下龙蟠里,两人死后都葬在清凉山麓。

  曹寅在石桥受业,在清凉山结社。康熙二年随曹玺赴江宁织造任,旋从师受业。“邓尉西溪不可名,清凉几树独关情”,邓尉香雪,西溪探梅,皆闻名于世,但曹寅为之魂 牵梦萦的,反而是清凉山那几棵梅树。

  为什么? “鸠车竹马曾经处”,原来曹寅小时候经常在此赏玩,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怀影响了众多的“清凉山居士”们,在他们的心中埋下深厚的清凉山情结。

  在我看来,书院的传统不仅在学问上,更体现于亲密的师生关系,古时讲“天地君亲师”,焦竑追先师,书院改祠堂;孔尚任《哭龚半千》“谁辨邪与正”的悲愤;方苞鼓励后辈“以兴作艰重为己任”,师生关系甚至超越了密切的程度。

  书院讲学,庞大的藏书不知造福过多少文人,甚至清凉山的一草一木都对一代代文人有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文脉的传承岂止仅停留在学问之上?

    清凉山还是一个新旧文化的汇集地,方苞、龚贤法孺忠君的思想与魏源、张謇等人西学的引入,都是清凉山文化中的精彩一页。


报告人:马起良

小组成员:操晓霞 ,钱德恒 ,

林唯斌 ,刘恩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