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更泻--脾肾阳虚--参鹿附子温肾汤--邹云翔

 程宇宏 2020-11-29

(3)党参鹿角附子温肾汤:本证多发于老年及素体虚弱者,每日黎明时肠鸣腹痛,大便溏泻,便次增多,稀黄无臭,兼不消化食物,可有泻后肛坠,有轻度脱肛。尚有腹部畏寒,腹胀纳差,口淡乏味,腰膝酸软,形容憔悴,脉沉细,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等。女性患者兼月经过期、量少、期短之症。处方组成:党参15克,鹿角霜20克,淡附子、淡干姜各3克,桂枝木2克,炒归身10克,小茴香2克,菟丝子、杜仲、乌梅各10克,黄连4克,蜀椒3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水煎服,日1剂。如服药5剂,脘腹已舒,大便变稠,肛门尚坠,余无变化。则去小茴香、蜀椒、干姜,加吴茱萸4克,合三奇散(黄芪、防风、枳壳)出入为方,调治服至痊愈。

学习和运用体会

五更泻亦名肾泻,常因脾肾阳虚所致。通常服用四神丸及附子理中汤即可。久病下元虚损之人,有不耐姜、附之辛热者,服药后病情不见好转,反增胁肋胀痛,口燥唇干等肝阳震动,土败木乘之变。因而治疗不能株守成法,需用温补奇经,兼理厥阴阳明之法,故用参茸汤与减味乌梅丸加减。参茸汤由人参、鹿茸(鹿角霜)、当归、小茴香、附子、菟丝子、杜仲组成。旨在调理已伤之阴阳,俾“八脉有权、肝肾有养”。减味乌梅丸由乌梅、干姜、桂枝、黄连、白芍、吴茱萸、半夏、茯苓组成,乃酸苦为阴、辛甘为阳法,刚柔并用,阴阳兼救,既顺厥阴刚脏,又充阳明阳腑。应用时为减少辛热刚燥之性,常将干姜、附子泡淡,桂枝用木,再稍事加减。服药后病情改善,而气陷之肛坠不收,即合王孟英治“肛坠难收”之三奇散。并仿戊己丸法以大剂吴茱萸易蜀椒,变清肝之剂为温暖脾胃之方。全方刚柔相济,寒热平调,理厥阴而安阳明,且温补奇经,故获效显著。病例:徐某,女性,47岁,患腹泻3年,日大便3~5次,症见如上,曾服氟哌酸、黄连素及四神丸加味之中药,均无显效。查电子结肠镜并化验大便,均无异常。辨证乃脾肾阳虚,奇脉亏损,拟本方以温脾肾,补奇经。病人连服40余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