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皮醒思录(一百一十八)

 虹72 2020-11-29

转:家长百事答

  1. 强大有两部分,一是对命运的安排从不挑三拣四,一是对自己的规划敢于奋勇冲锋。

  2. 心里的焦点是自我,那么遇到情绪时想的是解决情绪;

    心里的焦点是任务,那么遇到情绪时想的是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

    心有所住最该住的是什么?是使命感。有使命感,则任务永远排在最前。

  3. 树与树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种子的不同;

    人与人的不同,追根溯源是“信”的不同;

    相信美好才肯创造美好;

    相信奇迹才能创造奇迹;

    所谓善护孩子的心,就是善护孩子的“信”;

    让孩子真的相信奇迹,则一生如有神力。

  4. 很多人说:孩子也不努力,不管了。家人也不用心,放弃了……不不,不要放弃。人做事的时候,看似是为了结果,其实没有谁能保证某个结果,我们真正为的:只是未来的自己心安、不后悔。因为那个未来的悔是真正无能为力的“悔之晚矣”。这种为了心安而努力的思维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5. 不是随心所欲去做就算辅导,合格的家长辅导是有标准的:1.要态度平等温和。若态度严苛、伤人尊严,就是伤害;2.要讲得孩子能懂。若讲不懂只会喊,甚至怪孩子愚笨,就是误人;3.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若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就是人格虐待;4.要让孩子喜欢学习。若让孩子厌学,就是害人。---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家长的能力也都差不多,差距就在家长的素养和人格。

  6. 助一个人,就让TA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此后TA面对的就只是耐心问题;害一个人,就让TA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此后TA面对的就一直是灰心问题;因为TA陷入了“怀疑-痛苦-否定-放弃-有点信心-再怀疑-再否定-再放弃”的无休止的痛苦循环里。

  7. 作为家长,最需要警惕和关注的是孩子的逃避行为。逃避背后一定有否定,否定背后一定有错误的见解和关系,而这错误的见解和关系假以时日就会形成循环、生根在人心里、成为人一生的阻力。对逃避行为,一定要睁大眼睛保持警惕,越早发现,越早去影响,就能越早避免很多问题。

  8. 只有真爱自己,才肯死磕自己;

    只有死磕自己,人生才有转机。

    优秀的人也需要死磕吗?

    当然,这不是条件问题,是态度问题。

    就像长跑比赛,如果选手不知道该去终点,那么不管多好的身体,都必输无疑。

  9. 没想明白这一生时,是心情第一位,任何情绪都要重视,不能随意消退;

    想明白这一生后,是使命第一位,任何时间都要珍惜,不可以随意浪费;

  10. 孩子因等待家长而叽歪时,家长该做什么?指责孩子不懂事?抱怨自己很忙碌希望孩子理解?不不,都不对。

    扒皮找找根源:孩子的叽歪是因为对接下来时间安排不明确,进而抱了个“当下就该有回应”的错误预期,然后失望了才叽歪。那么只要家长给孩子明确的有希望的预期就可以了,比如:半小时内,我要做xxx,你可以去玩xxx……这样就解决了。

  11.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这就是主动性,是天性,不必培养。而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其实是通过引导让孩子的喜悦感、成就感、认同感发生在正确的地方。

  12. 无所事事时,若遭遇不被尊重人就急眼了;为某个目的赶路时,同样遭遇不被尊重人却可以无视而继续赶路。同是一个人,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无所事事时毫无耐性,而为目标赶路时却抗压能力较强呢?因为后者有未来。强未来者弱情绪,强情绪者弱未来。

  13. 没有自我认同,就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尊严。

    育子,

    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尊严机会;

    多一分打击就增一分卑贱可能。

  14. 智慧看似是学术的事,其实是修行的事,所以智慧掺不得假。那些没经历过真的修行、真的解决了问题、真的观到了实相而仅靠推演得出的所谓逻辑经不起风雨。

  15. 唯一能够超越关系的就是“信”,“信”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力量,而绝对的“信”(全时刻存在的信)就是超自然的神力。

  16. 一切都是变化的、虚假的,唯有智慧和痛苦最真实。一个事若一直痛苦,就说明这个事背后的构成有错误;而一个事若一直喜悦,就说明这个事背后的智慧是真理。

  17. 人都会慌乱,也都会焦躁,但要提醒自己的是:1.不要失去坚定和柔软。2.且要运用坚定和柔软让自己迅速复原。

    为什么这么讲呢?

    慌乱是情绪占心而一时不定,让坚定住心,则慌乱之情迅速消散无形。

    焦躁是嗔怒占心而一时无善,用柔软去待人,则善念迅速住心,而嗔怒消失无踪。

  18. 同样是告知一件事,有人会在告知时用心鼓舞,说: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有人会在告知时拼命恐吓,说:如果做不到你会很糟糕。这两者差在哪呢?差在思维:

    前者认为“知道并有信心”是做好的条件,是自强。后者认为“知错并很懊悔”是做好的前提,是自律。

    哪个对呢?前者对。因为:先有自强才有自律。常见强者遇错知止,多见弱者悔恨中放纵。让人有信心、成强者,一切来得及。

  19. 一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切无奈何;又说:命当然可改,若不能改,何谈修字?

    两说矛盾吗?何解?不矛盾,皆是因果!

    无愿力时,一切已种的因生成既定的果,是一切前定;

    有愿力后,种的是新因得的是新果,是改命实修;

    一切仍是因果,只是我们是否用愿力种了新因果。

  20. 热爱美好的心是人“思行合一”行为最易发起的切入点;

    发现美好的心是人“思行合一”行为轻松持续下去的诀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