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窑瓷器研究之二 天生丽质,瓷皇本色 ——后周柴窑观音瓶赏鉴

 瓷海拾珍111 2020-11-30

一、关于柴窑的几点看法

看法二:柴窑窑址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不代表柴窑器物不存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古陶瓷研究开始逐渐走出单纯的清赏雅玩和文献考据范畴,出现以窑址考古调查与文献、实物相结合的新方式,学界对古代陶瓷器的关注也进入到以“二重证据法”为指针的研究阶段。历来在古代瓷器的研究和鉴定活动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在研究鉴定唐、宋、辽、金瓷器的时候,大家都偏好给器物归窑口,依窑口究特征。究其原因,一是唐之前的汉魏南北朝时期,很多器物无法找到恰当的窑口,只能就物论物。二是从元朝开始,景德镇独霸瓷坛,遮蔽了其他窑口的亮光,只需就物论物,不必再研究窑口问题。

器物和窑口相互印证的方法很科学,但是不能绝对化,太绝对化了,对古代瓷器的研究,特别是对柴窑的研究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制约我们对真正柴窑瓷器的认定、鉴赏、发扬光大。一个证据是,我们在研究夏商周青铜器的时候,谁还会去一定要为其找到产地呢?因为无法找到,但是器物在那客观存在着,所以,仅就器物本身进行研究,也绝没有遮掩我国青铜器的光辉。

柴窑的窑址研究,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定要考虑:一个是常识性的问题,一个是特殊性的问题。先说常识性的问题,在柴荣烧造他想要的瓷器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重新立一个新窑,而非常可能选一个他认为成熟的窑。这是一个常识,因为另立新窑,要牵扯到瓷土的选定、窑柴的选择、窑工的遴选等等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而选成熟的老窑,主要按照“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谕旨去攻克技术难题就行。再说特殊性问题,柴窑只烧了6年左右的时间,一种可能其窑址很可能继续烧其他品种的瓷器,烧柴窑器只是这个窑口临时受命、特殊加工一批“私人订制”器,昙花一现过后,柴窑的踪迹也就湮没得无踪无影了;还有一种可能,其窑址就在后周国都开封附近,但是由于黄河数次“出轨”,古开封城早就被历史深深地尘封了,柴窑窑址也就常埋于地下了。这两个因素造成了柴窑窑址很难找到,甚至永远不可能找到的历史事实。

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研究柴窑瓷器,重点要放在实物和文献的研究上,特别是对器物的年代、形韵、胎质、釉质、工艺等基础性要素的分析、研究、鉴赏。(待续)

(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6月26日,修改完成于2020年9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