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学历决定未来身处的阶层,能力决定未来的格局

 方略书院 2020-11-30

原题:重“学历”轻“能力”

| 方略

中国人的学习状况,除了重“小孩”轻“大人”外,还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就是,重“学历”轻“能力”。这种违背事物本质规律的现象,一时间形成了不好的导向。

由于在一些城市、机关和企业,选人用人片面强调高学历,而忽视实际工作能力,致使一些人盲目追求学历,有的念完大学还嫌学历低,读完硕士还想读博士。如果是为了求知这倒也罢,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混个高文凭,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因为眼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有的学生不得不这样做。“考研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现实情况下,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大部分还是看你的学历,看你的证书,至于你学到多少实际知识,他们无从考核。学历、证书就是敲门砖,没有这些砖,可能进不了好的单位,甚至找不到工作,“毕业就失业”的噩梦可能会在自己的身上续演。

尽管社会在大声呼吁,要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学历和证书,可是有几个用人单位真正做到了?又有几个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视学历、证书如无物,而甘冒将来可能失业的危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达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有资料表明,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跃居世界第一。这种教育规模和速度无疑展示了国人追赶世界博士教育水平的心理,但以这样的速度增长,要保证培养质量委实是一个现实难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此现象称为博士“大跃进”。这种超越了博士教育资源实际的急躁冒进,带来的只能是学界的“大跃退”,导致学术质量和成就的倒退,更是学风学养的倒退。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质量和学术质量的严重滑坡。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一共有1445名博士生,而指导教师不到200名,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将近十个博士生。用一个教授的话说,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现在多的带一二十个,每人每天只能指点一两分钟,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人在学习上也可以“造假”,社会上就曾一度出现“泡沫文凭”的现象。各种各样的“假学历”、“假文凭”泛滥成灾。这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不仅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更不是学习型社会的应有之物。

现在的社会,尽管学历层次越来越上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据2002年上海市某人才市场的最新统计表明,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中,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32%,对硕士及博士学历人才的需求各占1%,而标明要专科层次人才的高达41%。这说明目前专科学历已经成为人才进入用人单位的敲门砖,用人单位已经从前两年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怪圈中走出,用人求“实”不求“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重能力,并不排斥学历。我们正在进入学习型社会,对生活在这一大环境中的每一个公民来讲,最要紧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把学会学习作为未来教育的首要目标。一张文凭混到底已经行不通了,终身学习必将成为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