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搞起来,你就已经干掉了50%以上的竞争者

 扫地僧一一 2020-12-01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等我...就...”的思维当中,我们总等着一个节点去开始、去行动,以为这个节点就是最好的节点,以为做到就能一劳永逸,但是时间和激情就在这“等待”中耗去。想,全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作者:铁木君,95后连续创业者,两家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冰河铁马团队投资人,一个血液会沸腾的写作者。 

来源:铁木君(ID: tetemu)

大部分人身上,有一种近乎无解的终极矛盾:

想要养成早起习惯,却一不小心刷手机到凌晨两点;
 
看到一篇干货文章,第一反应是加收藏夹下次再看;
 
想要瘦身塑形,却在深夜破功:“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看上一门不错的课程,却还是告诉自己有时间了再学……
身体里仿佛有两个“你”,
 
一个更有进取精神,想用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好;另一个更完美主义,觉得凡事得准备充分了才行。
 
它们隔着楚河汉界对峙,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这种,油门刹车一起踩的静止状态。
 
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害怕迈出第一步;因为信心不足,做起来犹豫拖延。
 
于是乎,多少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最后都变成了“有空再说”。
 
但是,我们要想真正变好,就不能把问题通通抛给未来去解决。
 
比如川普,虽然他输掉了最近的选举,但我依然记得他15年宣布竞选总统时,面对众人的嘲笑时说的话:
 

不要等待什么最佳时机,也不要等自己变完美的那一刻,因为这些时刻永远不会到来。

你要开始,就从现在。
 
一年后,这个乐观又有点疯狂的地产商,上演了美国历史上的奇迹。
 
先搞起来,你就已经干掉了50%的竞争者。
 
千万别等到终场哨吹响,黄花菜都凉了,你还没有将手中的篮球投出去。
 

01

 
我的二十岁,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大学的新鲜感褪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专业。除了跟室友吐槽过两次,我不敢跟老师说,更害怕让父母知道。
 
自然,我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
 
在寝室打了两个星期游戏,我还呆在后悔里走不出来,于是找到新闻和传播学院的几个同学。
 
他们给了我一个建议:可以先去申请一个公众号,自己写。
 
我回到寝室,注册了公众号。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我连排版都不会。
 
“先学会排版,再开始写。”
 
搜了几篇如何排版的文章,我又开始担心没有粉丝,写了没人看怎么办?
 
我想让同学关注,却又害怕自己写得不好,被他们嘲笑。
 
“还是先学习写作,多看书记笔记,这个才关键。”
 
就这样折腾了大半个月,我一个字都没开始写,反倒开始怀疑自己:
 
写不好怎么办?
 
靠这个能找到这方面的工作吗?
 
家庭条件不好,不如别在这事上折腾了吧?
 
……
这种感觉太难受了。
 
我回想起来,那段漫长的心理挣扎期,除了不停陷入纠结和焦虑,我好像啥也没干。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等我...就...”的思维当中:
 
等我上了大学了,就...
 
等我瘦下来了,就...
 
等我不那么忙了,就...
 
等我存够xxx,就...
我们总等着一个节点,以为做到就能一劳永逸。我们总是害怕,做错一件事会如何如何,总想着把一件事,做到万无一失。
 
但事实上,这种理想的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解决了一个烦恼,就会有下个烦恼;完成了一个目标,还会有下个目标。
 
我们小时候无忧无虑,越长大越心事重重,正是这个原因。
 
做成一件事,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公式;只有付出行动,才能把没把握的事情变成现实。
 

02


后来我的改变,来源于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
 
节目里的观众问小说家:
 
普通人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我们的收入无法支撑理想,应该如何平衡?
 
小说家的答案是这样的:
 

“今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双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

谢谢大师,我悟了。
 
我纠结了那么久,居然抵不上这么简单朴素的一句话。
 
“先搞起来,人怎么能被自己的尿憋死。”我终于开始了行动。
 
我从文学类的书评开始尝试,也尝试分享一些TED视频和海子的诗。那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在手机标签写上两段;发文之前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好。
 
在同学的帮助下,粉丝数也增长到了三位数。
 
我对新媒体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通过读者的留言和私信,知道了20岁左右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现在这个公众号的「成长」定位,就是在那个时候孵化成型的。
 
而这一切,如果仅靠闭门造车,是根本没有办法领悟的。
 
想,全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我尝到了行动的甜头。
 
虽然它没有带来收入,粉丝数也最终停在了3000左右,但培养了我坚持写作的习惯,也结交了很多有趣的人。
 
我们年轻时要敢想,因为很多想法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但更要敢做,因为行动才能将想法,变成为你终生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按兵不动,并不是不知道做这件事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非常想做好这件事,但正是这种期待,也让我们更加害怕失败。
 
这时候我们的完美主义,就会成为我们的绊脚石,让我们准备准备再准备。
 
但是准备是没有上限的,我们不可能准备好,只有「出发」。
 
在付出行动之前,我们更该做的,而是下定决心。
 

03


当然啊,我知道有些人会害怕。
 
会害怕自己做不好,在别人面前丢脸。
 
我也是。我之前特别怕读者骂我。
 
之前有一次,后台有个读者连着三天都来留言,说我写的什么玩意,没人看的,别浪费公共资源了。
 
我确实被影响到了情绪,后面几篇文章,我真的写得很糟糕。
 
但我发现,批评我的人确实多了一些,但和表示认同和鼓励的人比起来,依然只是少数。
 
于是我想通了——如果我不去写,就不会有批评,但是也意味着,我放弃了更多的认同和鼓励。
 
不去做,我会失去更多。
 
我们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不仅仅是因为底气不足,更是因为惧怕他人的眼光。
 
“恐惧决定边界”,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只会束缚我们前进的脚步。
 
梁宁的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所有的荣誉都是暂时的,真正会祝贺你的是少数人,只有鄙视是永恒存在的。
 
不去在意他人的目光,会让我们卸下包袱,走得更轻松一些。
 
当然,带给我们畏难情绪的原因不止一个。
 
还有一个扎根很深的钉子,是我们会把「当下」和「永远」挂钩,放大每一件事的严重性:
 
“如果我不能把当下的这件事做好,那我就永远都做不好了。”
 
这也是我们很多事无疾而终的原因——
 
连一次失败都不能容忍,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先搞起来,上路了,你会发现心里的包袱没了,很多事情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了。
 
先搞起来,才是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去做某件事时,我们大脑里想的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释放出这部分带宽,把精力集中在「怎么做」上面。
 
恋爱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不可能了解了一个人的全部,再去跟TA恋爱;得先去确定恋爱关系,在相处中加深对TA的了解,才有可能知道TA是不是对的那一个。
 
“再准备准备”,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这个机会,错过了未来的很多美好。
 
我们永远也不会「准备好」,但我们可以做到,听到内心的召唤时,就立即起跑。
 
这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命运的奇妙之处——这条路,就是苦苦寻找、想走的路。
 
愿大家都成为”先搞起来“的行动派。
 
用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的话,给大家增添一点信心——
 
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