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春花:企业和管理的“活眼”如同在苍茫中点灯

 华夏基石 2020-12-01

《洞察》杂志十年经典回顾

记得05年在去新加坡的飞机上,还在看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有关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经典书籍,没想到,下了飞机却得到了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竟然不知如何接受这个信息,也许生命的本体我还没有能力理解。

在这个混乱的现代世界,拥有“活眼”成为追求智慧的人所必需。佛陀在《大无量寿经》中说的一段话,唤起了我此时的感受:

   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

   少长男女共忧钱财。

   有添忧田,有宅忧宅。

   适有一复少一,有无同然。

   人在世间爱愁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正如佛陀所言,我们对于人生的计算都在钱财之中,而对真正急切的问题,我们却很少真正了解:我们是不是比昨日更有智慧?我们是否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市场的客观规律?我们有没有与万物一心的慈悲之念?我们有没有彻见生命的真的价值?

这些对于生命真价值的观照、思维,就是生命的活眼,我们需要这些活眼,与生命环境保持着即若即离、不即不离的态度,活眼虽小,却可以望见百里以外的云山。

有幸,对于今天的管理世界来说,我们有了德鲁克先生,他为我们开出了几方活眼,《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等,这些书籍就像在管理者苦恼不安的生命中点起的一盏灯,让我们有观照生命实像,理解管理者使命和责任的活眼。

先生的思想有妙观察智、有成所作智、有大园镜智,向外,看见事物的本体;向内,体察人性的真实;这种体察和观察如果能够落实,就如同在渺渺茫茫的原野,突然看见草原尽头有一盏灯,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安心了,从此大安心了!

想来,这些年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东奔西跑,一直处在跋涉中,从十年前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实际寻访开始,虽涉猎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但是深入企业的习惯始终保持了下来,无法停步,这的确是受到了先生的影响。

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我曾被深深打动,一是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二是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深入企业实际。这十年间,我正是跟随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的步伐,走上了自己研究的路向和方式。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课题,都会在那个环境下留下一些集中体现其精髓的痕迹,一些无法在文字中体会的环境气韵。我们真的很有幸,能够在这些企业实际的运作中,寻找到德鲁克先生,因为他的存在,整个企业生命的精髓、管理的精髓都被释解了。而在先生完全被所有管理课题融解的生命中,他所享受的并不仅仅是“大师中的大师”的称号,更是21世纪管理能够面临挑战的答案,只是,我们已无法再看到他智慧的新思维了。

看了德鲁克先生的《旁观者》,才明白了先生成为大师的真正缘由。一个能够影响世界的旁观者,总有一种沉潜久远的内心冲动,因这种冲动而变成思维习惯,因思维习惯而成为生命的本能。这是来自于一种鸿蒙的责任和道义,对土地、人类、国家、文化、历史、人生的热切关注和感同身受。

对于德鲁克先生来说,企业和管理远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那一种,他清晰地知道这背后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及其所蕴涵的深厚时间,因此领悟了自己的宿命,如果没有对于这一切命题的真切感受,如果不是对于世事和管理的痴迷,我想不会有德鲁克先生这些透彻的思考和精确的阐述。

我们需要经常告诫自己:对于人们心底潜藏的那份可能,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我们固然可以对以往的努力给予肯定,但是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周遭的人群,必须像德鲁克先生那样,把脚踩在大地上,踩实踩稳,我们的大地就是茫茫的人心。

德鲁克先生之于我,就是这盏灯,他让我明了管理者活出生命价值的真法,他给管理者在苍茫中点起一盏引路灯的大法。

(原文首次刊发于《洞察》总第六期,2007年)



欢迎持续关注——

这里是原生态的语音、原创的观点和形式。

我们只想用真诚的态度、媒体人的视角、管理学的知识为您建一个朴素、安静的管理类语音后花园,和同道之人一起思考,一起前行。

语音传送,思想相随,

助您做最好的自己和最有生命力的企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