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鸿墨轩3dec 2020-12-01
原创艺素简2020-02-12 09:50:01

在写书法字的时候,起笔和行笔往往更被重视,而收笔却被忽略。也因此很多人收笔处会留下败笔,从而影响整个字,甚至整个篇章。

关于收笔,卫夫人说过,“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蔡邕也说过“画点势尽,力收之”。更有什么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先放下人们对这些言论的解读,来看看收笔的方式。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

收笔,总的来说也就是两种方式,不外乎出锋和不出锋。

出锋的方法又有几种,咱们分别来看一下。

有一种中间出锋的。行笔中锋,收笔时逐渐提笔,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位置出来,直到笔锋离开纸面。比如《曹全碑》的很多橫画都是这种中间出锋方法。下图红圈里的橫画就属于这种。悬针竖也是这种写法,下图绿色圈出的就是。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曹全碑》

再有一类是上出锋。这种出锋方法,也是行笔中锋,至笔画末尾,按或者不按笔,随后逐渐提笔,提笔的过程沿笔画的上边缘,直到笔锋了离开纸面。所有的撇画和捺画,都是这种上出锋。隶书的燕尾也是这种上出锋的方式。下面《乙瑛碑》圈出来的笔画,这种都是上出锋。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乙瑛碑》

还有一种下出锋,或左出锋。这种出锋方法同样是行笔中锋,收笔时,向下或向左方向,逐渐提笔,使笔锋沿笔画的下边缘,或左边缘出锋,直到笔锋离开纸面。下面圈出的是王羲之《奉橘帖》和赵孟頫《闲居赋》里的例子。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赵孟頫《闲居赋》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王羲之《奉橘帖》

这种种的出锋方法都要“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的方法写出来,不能扫出来。扫出来的笔画太浮,没有力感。感觉就是飘着的,是不入纸的,这就是病笔。

不露锋的收笔方法有两种,回锋和直接提笔

回锋已经很明白了,学过书法的都懂得。甚至你查一下橫画或者竖画,所有教程都是收笔回锋的。回锋为什么?有说为了使笔画显得浑厚遒劲。

篆隶碑帖都是刻石拓本,已经不是书法本身,是书法的衍生品。至于碑帖的意义,我前些天的文里也有表达。不管是刻工的理解偏差,还是工具、工艺的限制,刻石本来与墨迹就有出入,不能体现笔迹。拓制过程又有偏离,所以篆隶的刻石拓本不足为证。秦汉简牍,其中是没有这种方法的。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至于楷书,虽有回锋,但收笔却不是浑圆的,甚至故意写出棱角。由于米芾说过“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唐楷兴,古法亡,我们也不拿楷书为例。

其实有大量的墨迹可以表现出,回锋只是前一笔结束,继续下一笔时的转笔动作。下面是一幅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可由回锋产生的轨迹,看出回锋都是为了承接下一笔做的准备。要非说回锋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还真是要仔细考虑了。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

不露锋还有一种方式,直接提起。

毛笔在书写的时候都是锋尖和一个侧面着纸的,也就是说毛笔跟纸面的接触面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的面。就像下图,笔肚到达笔画的末端时,各部分的位置就是这样如图中阴影部分。A是笔尖的位置。

这时直接把笔提起来,离开纸面,笔锋是在笔画里面的,不会露出来。要回锋的话还要把笔锋拖到笔画外或笔画的边缘,再将笔锋反转提起。本着书法书写性的原则,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收笔,不只有回锋,还有各种出锋

赵孟頫《闲居赋》

要说这样收笔草率、单薄,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一边提笔,一边继续运笔。直到笔尖到达B的位置,将笔完全提离纸面,结束笔画。

这其中的关键是收不收得住笔,锋尖脱出笔画,那肯定是用笔生疏,笔不听使唤呢。能收得住笔也是工笔画白描线稿的要求,起笔收笔的方法在工笔线描稿上会原形毕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