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底沧桑◎宋红军:唐王昭陵

 微风读书会 2020-12-01

青年作家宋红军 授权

唐王昭陵

春天的时候,有闲差在陕西礼泉逗留几天。算是有幸,下榻于唐王昭陵脚下的客舍里,得空拜谒了一遭这座帝王陵墓。

沿礼泉县城东北行20公里,远远可见一道山脉,便是绵延起伏的九嵕山,那山的最高峰便是昭陵所在地。昭陵是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以其雄伟挺拔的陵山气势,庞大无比的陵园面积,尽善尽美的阴阳风水,众达数百的陪葬名人,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李世民生于598年,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他早年助父亲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李渊称帝后,封其为秦王,任尚书令。李世民曾镇压窦建德等农民起义,消灭了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太子,当年继帝位。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位期间,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并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史书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李世民去世后,葬于昭陵。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渭水萦带其前,泾水逶迤其后,衬托得陵山主峰更加孤耸回绝,看上去与天相接,气势宏伟,地势极佳。九嵕山主峰更有其多变的魅力,从东北望去,山脉犹如卧虎,虎头高昂,气吞斗牛,虎尾突翘,直指蓝天;从正南方向望去,呈圆锥形,很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从东南方向望去,却成三峰聚会,活像一座笔架,因而,这一带人又叫它笔架山;从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斗形,颇像日本的富士山。满山的苍松翠柏绿意盎然,氤氲缠绕在山头的薄雾与云霭,使整个陵区弥漫着庄严与玄秘的气息。

沿着司马道走进陵区,唐王李世民高大的雕像站在北司马门前,气宇轩昂,目光睿智。在塑像的周围,矗立着10根华表,每一根都环绕着鳞甲闪闪的巨龙,象征着大唐的威仪和恒久。长长的神道两边,他的文武百官静静侍立,长孙无忌、王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敬徳、李靖、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秦叔宝……正是这些响当当的人物辅佐一代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一生胸怀磊落,他没有像曹操一样的疑冢,他把自己光明正大地埋在了这个他生前亲自选中的风水宝地。据导游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带兵打仗和纵骑狩猎,多次领略过九嵕山的秀美风光和险绝气势,并爱上了九嵕山,曾对侍臣说:“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绝,可置作山陵之处,实有终焉之意。”贞观十年(936年),文德皇后身染沉疴,弥留之际与太宗诀别,语重心长地告诉李世民:“我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功劳,死后不可厚葬。再者说,葬人就是藏人,不叫生者看见就行。古代的圣贤,都崇尚薄葬,只有那些无德政的帝王才大起山陵,劳费天下,被有见识的人所嘲笑。希望把我因山而葬,不必起坟,不要用棺椁、陪葬器物,不要金银,全用土瓦。”当时社会风行厚葬,破费资财。文德皇后为倡导薄葬做出表率,堪称她一生节俭美德的写照。同年六月,文德皇后病逝。文德皇后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茶饭不思,他说:“不复闻规劝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遵照文德皇后的遗言,唐太宗在九嵕山依山为陵,修建他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昭陵,对当时的厚葬歪风进行了改革。昭陵依山为陵,开辟了唐代从俭丧葬制度的先河。十三年后,唐太宗驾崩,与文德皇后合葬于昭陵。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总面积2万多公顷,陪葬墓至今有的说170多座,有的说180多座,也有说190多座,总之在关中分布的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最多。距离昭陵仅有20多公里的乾陵目前已知的陪葬墓也仅有17座。这么大的陵园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唐太宗的陵寝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上,如同皇宫在长安城的北部一样,居高临下,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形分布在主峰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月一样,按亲疏、贵贱列侍。皇族的墓多在山上,大臣的墓多在山下的平原上,象征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当年,唐太宗在修建昭陵时就立下了功臣密戚陪葬的制度。他认为,君臣之间,义深舟楫,荣辱与共,生死不忘。功臣死后,应当和帝王安葬在一起,居止相望,一如生前。愿为“功臣密戚,德业佐时者,赐给坟茔”,“其父祖陪葬,子孙欲从葬者,亦宜听允”。臣僚们皆以陪葬为荣,而且大多数是夫妻合葬。加之陪葬者还有西北各兄弟民族的将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陪葬者在200人以上、历代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庞大陵园。

陪葬昭陵的魏征、房玄龄、秦琼、敬德、徐懋功、程咬金、李靖等,都是唐太宗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们虽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都对唐王朝忠贞不二,功勋卓著,并敢于犯颜进谏,皆为太宗重用。特别是魏征,对唐太宗正确决策、加强统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魏征病亡后,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此类君臣佳话,在昭陵人物中不胜枚举。

昭陵目前已确定墓主的陪葬墓已达70座,发掘了40座。要是碰巧看墓人守值,还能进到墓道里转一转,年长些的守墓人都能给你描述不少旧闻亲历。要判定墓主是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墓碑。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时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他在世时,除临古人字帖外,还向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学习,书法水平翘楚当世。传说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得到《兰亭序》真迹,如获至宝,整日挂在宫内,不但自己揣摩把玩,也让大臣中好书法者一同临帖。据说,太宗去世前专作一宝盒,藏着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在他死后一同埋进昭陵里。君有所好,臣则趋之。所以,盛唐时书法文字兴盛一时,陪葬的王公大臣们纷纷请名家题写墓碑,而且唐风所及,碑体无不高大恢宏,字体无不出自书法名家手笔,汇当时书法之萃,个个可称稀世珍品,陵区里一百多座坟墓可谓碑石林立,俨然一个书法展览馆。它们不仅构成了陵园的雄伟气势、和谐美感,而且为后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真迹和考古依据。世事绵延,华年难忆。这些石碑向凭吊者诉说着已经很遥远的故事。

昭陵不但在规格和布局上是一个创新,从遗存下来的文物来看,更有独特风格。祭坛两侧的庑廊安放着“昭陵六骏”石刻,驰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六骏”是在唐朝建立前后,陪伴李世民纵横疆场的战马。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是在马背上得的天下。而每次冲锋陷阵,都有战马陪伴他出生入死,所以唐太宗对他的这些“战友”感情极深。为了告诫子孙后代创业的艰辛,同时也寄托对与自己半生戎马相依为命的六匹骏马的怀念,李世民在贞观十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

这“六骏”分别为: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的“白蹄乌”,武德二年平定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勒骠”,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的“什伐赤”,平定窦建德时所骑的“青骓”,武德四年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騧”,征战洛都时所骑的“飒露紫”。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以高浮雕手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其中,汗血马“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一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

李世民还亲自为每一匹战马赐名作诗,记述它们的战功和风采。并令大书法家欧阳询将每一匹战马的名字和御制颂词誊写于纸,工匠镌刻于石雕之上。六骏石刻浮雕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只可惜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正的“昭陵六骏”并不在这里。1914年,美国文物商毕士高串通我国的赵鹤坊、卢钦斋等人将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偷运出境,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在偷运过程中被我国爱国人士截回,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石刻以统一战争为题材,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六匹战马形貌写实,或行走,或奔驰,或站立,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连马的装饰和马具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有的身上还刻有箭伤。又运用了“以跃代跑”的夸张手法,将一匹四蹄腾空的骏马呈现在人们眼前,与唐墓壁画中的奔马是一脉相承的,意在表现骏马的矫健迅捷,疾走如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昭陵六骏”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它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昭陵六骏”为大唐皇帝李世民歌功颂德而作,而英雄本人并没有出场,但是从他所乘战马的雄姿,我感受到了英雄的存在。这组作品显示了雕刻艺术写实和夸张手法相得益彰的特征,令人回味无穷。

我站在它们前面,感慨万千。六匹神骏,掠过时光的隧道,从历史中醒来。一抔黄土,埋葬了太宗,但一抔黄土,埋不了道路与蹄声。凝望这些战马,让我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与心跳。一切都是静止的,惟有马,惟有马的奔跑让景色涌动。昭陵的马,沿着唐朝的背影扬起长蹄,站在历史的额角,仰天嘶鸣。我仿佛看见它们载着主帅李世民,驰骋战场,出生入死,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看见刀光剑影,可以看见孤烟与黄尘,我感觉历史就在眼前。

大概由于六骏的战斗经历,再加上石雕艺术的魅力,这组浮雕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据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率领大军攻破洛阳,直逼潼关,威胁长安。唐朝军队驻守潼关抵御,与安禄山手下将领崔乾祐在潼关展开激烈的大战。战斗中,叛军的一队白旗军左冲右突,攻势凌厉,唐军一时难以招架,眼看就要败下阵来。突然黄旗招展,不知从何处杀出一队人马冲向白旗军。两个回合的恶战下来,黄旗军杀得贼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敌众,被白旗军团团围在核心,难以突围。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阴云四起,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转眼间黄旗军全部都不知去向,惊得叛军呆若木鸡,仓皇倒退了几十里。后来,昭陵的守陵官员奏报朝廷说,潼关大战那天,昭陵前的六骏个个汗湿欲滴。人们纷纷传说,那队勇猛神奇的黄旗军,就是“昭陵六骏”和墓前的石人石马组成的,遂对“昭陵六骏”的感情日益深厚。据当地传说,人们有了冤情,就会来到“昭陵六骏”前倾诉,唐太宗就会骑着“六骏”显灵。

沿着山路磕磕绊绊地前行,走一会儿就得歇歇,颇费了一番气力才爬上巍峨峭拔的唐王陵。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九嵕山群峰环绕,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上山的旅游公路蜿蜒盘旋,近处的村庄清晰可见,远处的陪葬墓星罗棋布,山下阡陌纵横,沃野千里,周围碧绿一片,春意盎然,真可谓风景如画,令人叹为观止。登上山顶,立马就有一句诗闪出口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位大唐王朝的英明君主不容置疑地站在了新的历史巅峰,即使他驾崩了,他还要躺在最高处,俯瞰这雄伟壮丽的山河,俯瞰一切。可是,岁月倥偬,唐王朝的命运,仍然免不了化为泥土,我看见时间的奔跑犹如昭陵白驹。一阙新词,数行唐诗,一绺画意,在激昂的马蹄声中渐行渐远。

宋红军,笔名仰望苍穹,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职工作协副主席。创作以散文随笔见长,已在《散文选刊》《散文时代》《黄河文学》《散文世界》《华夏散文》《东方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屡获全国征文奖。著有散文集《仰望苍穹》、《繁华的背影》,散文集《遇见》即将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