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廷批复中的六个字,让曾国荃气得半死,曾国藩却为之打圆场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九十二 请勿转载

在曾国荃攻打南京城的时候,他的心情与外界对他评价是有一个很大变化的。刚开始围城的时候,挟攻克安庆的大功,曾国荃意气风发认为金陵不难攻克,朝野对他也寄予厚望。然而围城三年,曾国荃却止步于南京城下,外界对此却众多非议,认为他战术老套,能力有限。曾国荃急于证明自己,却无从下口,整天心烦意乱。

他不到四十岁,却记得头发都白了,为了攻下南京,他经常骑着马围着城疯转,希望能找到薄弱口。在与曾国藩的书信中,他甚至对一向尊敬的兄长也有怨怼之言。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清廷对他的奏章回复更打击他。

本来他让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起草一份普通的军务奏折。在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之中,人才众多,起草的奏折有天下第一之称,而很多则出于这位赵烈文先生之手。然而,这次的奏折,朝廷却没有管你天下第一还是天下第二,直接批复:

曾国荃未到浙江巡抚之任,嗣后军务与杨岳斌、彭玉麟一律由曾国藩奏报,毋庸单衔具奏。

这是什么意思?原来,在清廷,奏折是外官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渠道。按照规定,二品以上官员可以直接上奏,即批复中所说的“单衔具奏”,而低于二品的官员,则要请二品官员代呈。曾国荃此时刚刚被授予浙江巡抚不久,这是从二品的实职,即使因为战事紧张他没有也不可能现在去上任,但单衔上奏这个权力他应该还是有的。

不过,就是这个普通军务奏折的回复,让他无端被申饬,丢掉了这个权力,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大大的打脸,让一向心气甚高的曾国荃面子上挂不住了。他向曾国藩诉苦,将自己劳苦功高而被朝廷所责难的经过告诉了曾国藩。

其实,这个时候是同治初年,这份奏折既不是小皇帝同治的意思,也不是两宫皇太后所管,而正是一向对曾氏兄弟非常支持的恭亲王奕訢所为。那好端端的,正在用人之际的奕訢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无情的话呢?

曾国藩等人认为奕訢是心情不好,此时正好因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国泰摆了一道,撤销了花了巨资引进的舰队,并且还以高额的解约金送走了李国泰这个洋菩萨。奕訢虽然维护了国家主权,但是在客观上作为总署王大臣,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所以恭亲王此时,正在气头上,恰好碰到了曾国荃这个倒霉的奏折。

但是,曾国藩不敢明说的是,此时恭亲王已经动了鸟尽弓藏之心。随着安庆的失守,太平天国都城最后一道屏障已经荡然无存。看起来,已经对抗了十几年的太平天国即将覆灭,清朝终于要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令清廷忧虑的是,这场战争所依赖的军队,不是八旗军也不是绿营,而是已经崛起的湘军。这是一支并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队,对于恭亲王等满族贵族来说,他们忧虑的是:今天湘军可以打太平军,明天是不是也可以对抗清廷呢?

所以,这份奏折的批复,表面上是打曾国荃的脸,实际上也是在敲打曾国藩本人,只不过还有需求,所以没有到翻脸的那一步。

曾国藩连忙宽慰曾国荃,说他这次的情况,与当年胡林翼的情形很类似。他深知曾国荃的性情很刚烈,生怕他会为此而抑郁,所以“然君父之命,只宜加倍畏惧”。

针对曾国荃对于金陵首功的念念不忘,曾国藩非常大度地表示,如果实在是尽了人事后,不是咱们兄弟拿下的金陵,说明咱们的福德不够,不配拥有这份大功,也不必过于介怀:

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

曾国藩的话,也让曾国荃急躁的心情得到了舒缓,最终抢在李鸿章赶来之前,打开了南京城。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