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才子7岁成诗,比《咏鹅》更精彩,却并不适合少年阅读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不少神童,他们之中有的如同方仲永,泯然众人,有的却像骆宾王,六岁写下了《咏鹅》诗之后,依然才情不减,成为天下闻名的文人。其实,在宋朝,还有一位才子,曾经在七岁时做出一首诗,绝不逊于《咏鹅》。只是这首诗,虽然写得精彩,却并不太适合少年阅读。







此人就是黄庭坚,他是苏轼的学生兼朋友,也像苏轼一样,是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全能型文人。他推崇杜甫,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对于诗歌的影响,他甚至超过了大文豪苏轼。他的书法自成一派,被列为“宋四家”之一。虽然是苏轼的学生,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实在当时与苏轼齐名,被称为“苏黄”。







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年幼的时候已经展现了惊人的才华。童年时的黄庭坚,已经可以吟诗作对,在当地轰动一时。有一次,父亲的朋友聚会,为了考教黄庭坚,让他即兴作诗。当时年仅七岁的他,毫不怯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了这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最先出现在《桐江诗话》中,在前两句中,描绘出一幅云淡风轻的田园风光:远远看到牧童骑着牛在前村缓缓路过,他吹出来清幽的笛声,被轻风从田垄上送来。这随口的两句诗,虽然只出现了牧童一人,却如同打开乡村画卷,让人身临其境。







尤其是“远远”二字,不但将焦点全部汇集到牧童身上,更暗示了四处的恬静。生活的喧闹和嘈杂,在这一刻全部荡然无存,唯有那一份祥和宁静,在读者的脑海中挥洒不去。再加上“横吹”的“笛声”,隔着田垄也能清晰听到,侧面描绘出山村旷达。







唐诗无疑是诗歌文化的巅峰,然而还是有许多人始终认为,宋诗并不逊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唐诗长于抒情,宋诗则更善于议理。两者相得益彰,各有千秋,不分高下。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虽然当时只有七岁,却在后两句中,说得相当有哲理。







本该是继续描写乡村生活,他却宕开一笔,出人意料地写出了“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的名利客,自然是那些争权夺利的政客,他们的学识、才华、眼界,当然要比乡下的牧童强得多。但是,黄庭坚却认为,这些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还不如牧童。







作为成年人看来,会对这两句诗惊讶不已。我们知道,争名争利的人,这辈子过着算计的生活,也过着防止别人算计的生活。他们虽然享受过锦衣玉食,也掌握过生杀予夺的大权,然而,直到最后终究还是会失去一切。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在云巅之中转眼就掉到了谷底。







即便就算是功名利禄享用一生,那又如何?生活还是不如牧童那么从容惬意。黄庭坚年纪虽小,却明白了人生苦短的道理。他也以此表明自己孤傲不群,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并不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呢?这是因为,诗人都是激情澎湃的,并非科学家那么严谨。黄庭坚在这首诗中,显然还是过于偏激了。所谓“长安客”中,当然也有一心为民的好官,也有壮志未酬的忠义之士,并非个个都是精于算计的小人。多少人宦海沉浮,却坚守着道德底线,坚守着当年的梦想。







另一方面,黄庭坚是天才,能写出如此深刻哲理的诗歌。但又有几个普通人能想得到,写得出?甚至连读起来,都怕会误入歧途,陷入相对阴暗的立场。所以,这首诗还是要辩证地读,才不会走极端。当然,你若读懂了,相信也饱经沧桑,并不是当年率性而为的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