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中夏竦诡计多端,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一句话让天下佩服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清平乐》中基本上没有绝对的反面人物,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理想生活,这也符合人性。哪怕是被欧阳修等人所痛斥的夏竦,其实也是个可怜人。表面看起来,他诡计多端,心心念念就是宰相的位置,甚至破坏了“庆历新政”,实际上他也不过在宦海沉浮中身不由己。

历史上的夏竦,确实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他本来并非正儿八经的进士科班出身,因为父亲的战死,才恩荫获得了官职。可是,父亲是武官,他得到的第一份差事也是武职。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这意味着夏竦的前途并不那么光明。


然而,年轻的夏竦就敢拦在宰相李沆的车驾前递上自己的诗集。这份自信,来源于他对才华的自负。李沆果然被夏竦的诗歌打动,并与宋真宗商议,将夏竦改任文官。尽管如此,夏竦在讲究出身的宋朝,依然没有多大优势,还是凭借自己的工作实绩,一步步走到了朝廷的中枢。

在宋仁宗天圣三年时,夏竦又因为一件事天下闻名,甚至奠定了此后的锦绣前程。当时,夏竦担任知制诰,这个官职品级不算高,但却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对于朝政大事肯定相当熟悉。也就是这一年,朝廷需要向契丹派出使臣,宋仁宗很快想到了夏竦。


要知道,当时的北宋和契丹已经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是兄弟之邦而非敌国。出使契丹,不仅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同样也将是一段“镀金”经历。可以说,夏竦是交了好运。

然而,当夏竦得知这个消息时,立即奋笔疾书写了一份辞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声泪俱下地念出了这份上表,表示拒绝出使契丹,让满朝震惊。


在封建社会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是出趟差,夏竦怎么就敢拒绝呢?其实,夏竦的理由也很充分,当他说出一句话时,朝堂之上从皇帝到大臣,就已经一边倒地为他站台。这句话是如此说的:

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


原来,夏竦的父亲夏承皓恰恰是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夕与契丹军队交战中殉国的。尽管宋辽合议,约为兄弟之邦,但在夏竦个人的眼中,他与辽国,与契丹人有着化解不开的杀父之仇。对于他而言,不可能越过国家展开对辽国的报复,但他有着充分的理由憎恶契丹人,甚至连他们的音乐都听不下去。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夏竦的高明之处。中国古代讲究忠孝两全,夏竦顾全大局,是对皇帝的忠心,他不忘父仇,拒绝了出使,这是尽到了做人子的孝道。大凡忠孝之人,就是朝廷的楷模,夏竦无疑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小珏倒是认为,夏竦早年跟随父亲征战过,感情一定是相当深厚的。他在此时的态度,绝对是出于父子人伦的天性,并不是作秀,更不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夏竦因此事赢得赞誉,更因为这份上表写得十分精彩,被认为是当时四六骈文对偶的精绝之作。就连他后来的政敌欧阳修,在文坛的名望更高,对此也夸赞不已。只可惜夏竦的文章散轶太多,包括了这份上表,只留下那一句点睛之笔。不过,就这一句,也足以让天下人敬佩,也足以让他赢得美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