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法证据排除资料摘编(下)

 新屏轩 2020-12-02

整个刑事程序的目的,曾是为了获取供词:开始是刑讯,刑讯被废除之后则用“谎言处罚”。前者是提前告知被告人,如果说真话就可免受皮肉之苦,后者则因为被告人说了假话,而通过精神折磨的“纠问技巧”迫使他说真话:包括突袭、智取、疲劳战术。

——《法学导论》

口供圈套。在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实务中,可能会出现口供圈套的问题。即在侦査阶段,犯罪嫌疑人假装认罪,故意泄露某些虚假的细节,供述了自己受贿的事实、行为,但同时却设下某些情节圈套,让侦查人员信以为真。之后,又以这些故意设计的细节,推翻之前的供述。例如,供述受贿的时间为A,地点在B市。后来查证,A时间点,被告人并不在B市,而是在C市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从而使之前获取的口供失去证明力。口供圈套是侦査贿赂犯罪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可不注重细节,但也要注意某些细节会给后来的翻供和无法提出证据证明埋下隐患。实务中确实发生过嫌疑人供述的受贿时间正是他在国外出访的时间,而行贿人又记不清具体时间,一笔巨额的受贿款项在庭审时被推翻。而这样的口供圈套,侦查人员在侦查时是难以察觉的。

——樊崇义、李明蓉《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在受贿罪案件中,如果缺乏其他证据的补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受贿人和行贿人)口供和口供之间相互印证,以一个还未得到证实的口供去证明另一个口供的真实性,等于是两种危险因素的叠加,与证据法原理不合。《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同案的其他被告人,是不是也应视同为被告人?在缺乏其他相应证据印证时,仅依据共犯之间的口供相互印证能否定罪呢?这些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答案。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在刑事辩护中,外地律师主要注重程序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死磕派律师,更愿意从程序上入手(如刑讯逼供),追究一些细节。本地律师主要注重实体正义一一对实体上的解释和法律运用,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进行辩护。这与本地律师长年与当地的办案部门人员打交道,不愿意过分针对当地的办案人员有关。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同样有司法人员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的观念,理应疾恶如仇地追究犯罪,义愤之下程序和理性容易被忽略,有罪推定的思想因此被带入刑事诉讼中。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刑事诉讼法只规定讯问时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初査时还不能称为讯问,只有询问或调査,因此,这成为实务部门人员认为可以不录音录像或有录音录像但不移送的依据。事实上,检察机关严格要求不管是初査还是侦查,只要办案对象一进入检察机关的办案工作区,同步录音录像就要同时启动,只是立案之前的录音录像不会移送。但是如果初查的行为合法性遭到严重质疑时,同步录音录像依然可以成为证明侦查人员有无刑讯逼供的有力证据,如果拒绝提供录音录像,被告人提出遭遇刑讯的线索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决定。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隐性认罪交易的存在说明它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案手段,也说明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中适当的认罪交易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基础,应赋予办案人员一定的承诺权力以换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只是空谈加强打击力度而不具体解决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侦查难题,不提供应有的条件,无法达成既提高打击力度又严守合法性又保障人权的目的。立法可以在认罪与交易的程序、权限,主体、内容,法律后果、法律救济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适合中国的认罪与交易制度。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最大的难点,是让职务犯罪案件的证人出庭作证。这类案件证人出庭较之其他类案件往往更为容易,因为,证人往往也是违法之一方,在办案机关的掌控之中,而且通常不存在交通不便与出庭补偿及作证保护等出庭障碍。笔者积多年经验和司法观察,认为这类案件证人不出庭的根本原因,是案件经不起检验,有些案件或案件中的有些事实是“做”出来的。有人说,贿赂案件关键证据是人证,证人到法庭上容易翻供,可能影响事实认定。

——龙宗智: 《论贿赂犯罪证据的客观化审查机制》

能源局司长郝卫平被控受贿1240万获刑12年半,只认98万
法院一审认定郝卫平为华电、华能、大唐、中电投等五公司在37个电力项目的审批上谋取利益,受贿总金额1240万元。郝卫平当庭翻供,只认98万元受贿事实,已向北京市高院上诉。
根据郝卫平的说法,办案人员把他在发改委、能源局任职期间经手的项目拉了一张单子,让他主动交代是否收受好处费,并告诉他侦查机关会逐一核实,不会冤枉他。郝卫平称自己为争取好的认错态度,“随意在经手的40多个项目后面划了勾,但没想到公诉方认定了37个项目”。
据一位参与庭审的旁听人士介绍,郝卫平和他的辩护律师对于多项指控进行辩驳,指称证人证言中有多处矛盾和不合情理。比如有数项指控,证人证言称在郝卫平办公室向其行贿,而根据郝卫平律师提交的郝卫平出国记录、住院记录等证明,该段时间郝卫平不可能出现在办公室内。但法院认为辩护人提供的相关出国记录、住院记录与涉案的犯罪事实缺乏关联性,不予采纳。

2016年2月23日,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许永盛受贿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开庭审理。2016年2月23日,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许永盛受贿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开庭审理。
许永盛称,除了有工作来往的政府官员和央企的高管,他不接待普通的项目人员,同时发改委有严格的门禁制度。在一些指控中,他称行贿人的口供对发改委内部环境的描述完全错误。例如在一笔指控中,证人称在发改委大院里的树荫下向许永盛行贿,但许永盛称发改委的大院里根本找不到树荫,由此他质疑对方根本没有到过发改委,做的是虚假证词。
同时许永盛提出,发改委大楼内到处装有摄像头,他的办公室正对着一个摄像头,可以调取起诉中行贿发生时间的录像进行比照。但据称相关录像都未能保存下来。
该案中起诉的共计561万元的受贿金额,除了按摩椅被扣押外,其余皆为现金。而这500余万元现金,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未能查获。
2017年1月2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许永盛被认定受贿罪名成立,获刑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