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公司里的豪华团队

 鹏城豫人 2020-12-03

/导读:本公众号专注于分析优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传播价值投资的理念。文字的内容包括了作者的思考、笔记以及摘录了部分优秀同行的观点。所有文章都是为了作者隔段时间之后有记录可查,不作为推荐或者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海外】

1、昨天周三,美国股市收盘涨跌不一,标普和纳指昨日在12月第一天再创新高,至收盘,道指收涨0.2%,标普收涨0.2%,纳指收跌0.05%
2、昨天早些时候,英国批准了由辉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开发的用于紧急用途的疫苗。另外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众议员霍耶对记者说,国会希望在周末就一项缩减版的新疫情救助法案达成协议,并于下周就该法案进行投票表决。
3、其他方面,美国国债收益率连续第三天上涨,美元跌至两年多最低点。黄金连续第二天走高。
【上市公司】
1、  国联证券:昨天,国联证券涨停,股价创了新高。
/注:在921日的纪要里,我向大家介绍过国联证券的基本面。有些朋友可能没有看到,我今天重新再贴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如果要投资券商股的话,稳健一点的可以看看大券商,比如中信或者华泰,要弹性的可以关注东方财富和国联证券。
中信、华泰或者东方财富,大家都已经比较了解了。为什么要关注一家刚上市没多久的小券商-国联证券?
因为国联背后的操盘手是王东明总。王东明总是资本市场的老人,在我们证券投资行业内赫赫有名,同时也是中信证券的灵魂人物。从2002年起,他就开始担任中信证券的董事长,直到2015年退休。在其任内,中信证券完成了IPO(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证券公司),收购了华夏证券和金通证券,并发展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券商龙头。
2015年离开中信之后,王东明立刻去了国联证券,随后大批他在中信的得力干将,纷纷离开中信跳槽到了国联证券(现在主政中信的,是原来中信建投的那批人,所以之前传两家合并,也并非空穴来风)。
比如金融街打工皇帝,原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财务负责人葛小波(离开中信时候的年薪1500万,到了国联是300万)跳槽到了国联做总裁;原中信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监、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王捷入职国联证券担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原中信证券主管财富管理条线的尹红卫和负责管理衍生品部门李钦,先后加入国联证券后分别担任副总裁兼首席财富官和首席风险官。
中信系的这批高管加盟之后,国联证券现在在业内被称为“小中信”。
为什么王东明选择去国联证券?
中信证券的大股东,中信集团,是荣毅仁一手创立的,荣毅仁是江苏无锡人。而国联证券的大股东是国联发展集团,国联发展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所以这两家机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在当年中信证券在收购华夏证券之后,王东明总也曾经想一起收购国联证券,但是当时因为政策的因素,没有成功,但王东明那时候就已经和国联证券有过交往。
国内现在有牌照的证券公司一共113家。要把证券公司做好,首先要有钱(上市是必须的),其次要有人,特别要有:1)有一言九鼎、肯拍板并愿意承担责任的大领导;和2)不计较得失、愿意做事情的高管。
我接触过不少上市券商,大部分的券商领导给我的感觉还是多做多错,不想承担风险,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券商做了市场化的激励,比如天风和国盛,但是这两家券商,我是不看好的,因为虽然营收很高,但是给团队的激励成本更高,做他们的股东其实赚不到什么钱。
看任何一个行业,先需求,再供给,券商行业也一样。需求方面,现在A股最新的总市值是70万亿,上市的公司有4000家,我相信未来2-3年是资本市场的大年,A股的总市值将会突破100万亿,上市的公司会超过5000家。市值空间增长50%,上市公司增加25%,对于券商来说,空间很大,但竞争也同样激烈。
龙头券商有马太效应,拥有各种各样的优势,会越做越好,而其他中小券商,如果想做大做强,可能只有这1-2年的时间窗口。抓住了,就能做大,抓不住,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券商的同质性还是太强)。从这次国联吸收合并国金证券,我已经依稀看到当年中信证券的气场(当年中信证券也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未来国联能做成什么样,我不敢保证。但是,有这样一批人在,总会做一点事情出来,而资本市场是愿意给这样的团队以估值溢价的。
那怎么才能看出国联证券(或者其他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有所改善呢?
证券公司有四大业务:经纪、自营、投行和资管。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都是靠天吃饭的,投行业务大家都在争取做,而且这两年因为大环境好,所以看起来也都不错(当然龙头,比如“三中一华”:中信建投、中金、中信和华泰这些显然是更好的)。
这四大业务里,资管业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财富管理业务,是最能反映券商内功强弱的指标。所以感兴趣、愿意做研究的兄弟姐们,可以重点关注这个数据的变化。/
2、美的集团
公司介绍,未来510年,美的将选择科技领先的战略路径,走自主的领先战略。科技领先战略将是一个重大改变,我们要全球行业领先,不仅只在中国行业领先,我们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基础、实力变化、外部环境变化,抓住机会。今天我们有机会、有底气、有能力、有自信进行新的战略选择。
科技领先战略路径确定后,人才和资源配置都要围绕这个路径来做。科技领先的战略最终会体现在新技术,别人没有的技术,新市场,全球市场的突破。
过去十年,我们战略路径是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今天回过头看,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510年,我们也希望科技领先的战略有根本性的变化。美的集团在战略路径上进行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从产品领先上升到科技领先,摆脱跟随的路径和惯性,走出自主的领先战略。
/注:以下是我在看美的三季报的时候,写下的点评:
营收超预期,收入增长22%,净利润增长32%。内销318亿,同比增长22%,出口235亿,同比增长18%
今年美的大概率是250亿元的净利润,明年目测300亿元左右(昨天的市值6300亿元,正好对应明年21倍的PE估值)。
另外,在1015日的时候,我也点评过格力和美的。原文是这样的。
当下,格力正经历行业周期和经营周期的低谷,也正在进行渠道调整,股价和美的相比,处于低位。不过,最近北上的持仓开始持续增加,最新的持股比例接近了历史的最高(下图红色线),这是需要值得关注的。
(下面这张是昨天最新的图,可以看到股价大概上涨了20%,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北上持仓增加到了27%,达到历史新高)

格力的混改中,高瓴更偏向财务投资人,很少介入格力的经营决策,格力的管理层(或者直白一点的话,董小姐)对格力仍保持较强的话语权。未来,格力是不是有机会,还是看董小姐是不是足够专注。

我们国家的家电行业,未来有两大趋势:全球化和品类扩张。去年全球消费电器市场,中国占据25%的市场份额,经过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的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全球化能力。粉丝经济、线上流量裂变叠加品类爆发,市场上涌现出具有特色的玩家,但综合性龙头的品类扩张能力依然强劲。
我对格力和美的的看法没有变化,如果看长期,首选美的。当然像H股的JS环球、A股的小熊和科沃斯也都是很好的公司。/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