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你是河南人,但不知道河南有这样一群人

 地道风物 2020-12-03

丨一份最深情的说唱


2008,正月十三,艺人的剪影。

风物君语 -

大家好,

我是地道风物Geethan以外的另一个图编

(想知道名字就要看到文末)

我比他低调

为了这篇稿子我决定露面

今天的图片故事

要带大家看看

这个2006年在中国申遗成功

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

尽管视觉不绚丽

图片读起来有点晦涩

但正如地道风物的slogan

我们要带你看到每寸土地的不一样

要知道物质匮乏的时候

是这些文化文明

让他们坚韧和快乐地生活着

薛莉,本来是衣食无忧的国企职工,为了自己热爱的摄影,毅然辞职,背起相机。马街书会是她摄影的第一站,这一拍就是十年。

她说“如果让我举起镜头,那么,我拍到的将几乎都是自己,在另一个时空、 另一份情怀、另一种状态下的自己。”

什么是马街书会?

河南宝丰县城民间艺人的盛会。

豫西一带有正月十五唱元宵灯戏的风俗,大户人家请大戏,而小户人家就请廉价的弦子戏应景,马街书会便成了说唱艺人的展销会,买卖双方在正月十三,聚集在马街乡的这片广阔的麦场上,互相打量、洽谈生意。

马街村的一些老百姓说:春节过不过是小事,书会得排排场。同时单田芳每年都来马街,每年都会给艺人的台子上捐钱。

拿好板凳,我们进场吧

▲ 2007,正月十三,赶会的人群正在进场。

2008,正月十三早上,说书艺人从村子里出来往会场上去。(他们背的椅子要在散会之后回到说书研究会上归还)。

2007,正月十三,赶会的人群。

2007,正月十三,说书艺人李万臣

▲ 2008,正月十二,艺人们从书会上下来往说书研究会上行进。

别急,演出马上开始


▲ 2014,正月十二,马街书会的博物馆内向外看。

2009,正月十二,马街主会场上扎起主会台(评委均在正会抵达,都是业界名人)。

过来吧


▲ 2016,正月十三,书会上的收费表演的棚子里面。

▲ 2014,正月十二,书会土地庙里的一个说书艺人。

 2008,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散场时,一个艺人正在给摄影人做表演。

 2016,正月十三,艺人的演奏乐器。坠胡、书鼓等是他们常用的乐器。

 2009,正月十二晚上,说书研究会门口的艺人们。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已记录上千小时的珍贵影像。

听书的人


▲ 2008,正月十三,会场上的孩子。

▲ 2015,正月十三凌晨,马街书会上的棚子里面。

▲ 2011,正月十三,马街书会上赶会的人。近几年,马街书会开始日显冷清。

盛会只有三天

▲ 2008,正月十二晚上,说书研究会里的艺人们正在吃饭。这里供应免费的面条和馒头。

▲ 2008,正月十一的晚上,说书研究会里的艺人睡下了。

结语

“偶尔会有流浪艺人,街头卖唱的那种。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说唱艺人的祖师爷干过的行当。”摄影师没有用影像带给我们书会以后艺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只能靠这段文字来想象。

据说如今生活好了,很少艺人流浪在外卖唱讨生活,一般会回家在家里种地、跟戏班子唱戏、过年来说书交流。

薛莉,独立摄影人,独自主笔公众号“羽盐”;曾在国内一线摄影讲堂、工作坊任教;2015年,独立策展《消逝的矸石山——牛国政个人摄影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