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自发垂直性眼球震颤为主要体征的脑干小脑病变

 闫振文 2020-12-04

垂直上跳性眼球震颤(upbeat nystagmus,UBN)指快相垂直向上的眼球震颤,垂直下跳性眼球震颤(down beat nystagmus,DBN)指快相垂直向下的眼球震颤,两者均为垂直眼球活动中枢通路损害所导致的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垂直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症状是提示中枢结构(脑干或小脑)病变的重要体征,然而该体征在临床上尚未被充分认识。文中通过分析以自发性UBN和DBN为突出体征的临床病例各1例,以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对垂直性眼球震颤的定位、定性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的认识。

病例1患者,女性,31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因“突发吞咽困难伴呃逆、呕吐5d”于2016年12月5至30日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我院)神经内科。

1.现病史:患者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吞咽困难、进食障碍,伴反复呃逆、呕吐,入院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血生化等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护胃、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由急诊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病房。

2.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3.体格检查:体温37.0,心率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右上臂)112/67mmHg(1mmHg=0.133kPa)。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头颅无畸形,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4.神经系统检查:神清,构音含糊。双侧眼球在正中原位见UBN,上视时UBN加强,下视时稍减轻,双眼向左右凝视可及斜向外上方的眼球震颤,双眼各向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存在,双侧眼睑闭合紧,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能,双侧咽反射迟钝,双侧转颈、耸肩肌力可,颈软。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稍低,四肢腱反射存在,双侧肢体深浅感觉对称,双侧指鼻试验完成正常,右侧跟-膝-胫试验完成欠稳准,左侧跟-膝-胫试验完成稳准,掌颌反射左侧(+)、右侧(-),双侧Babinski征(-),双侧克氏征(-)。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淋巴细胞17.7%,余指标正常范围。血电解质:钾3.37mmol·L-1,余正常。肝功能:球蛋白40g·L-1,余正常。肾功能:尿酸122μmol·L-1,余正常。甲状腺功能:总T30.67ng·mL-1,余正常。血糖、血脂均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HIV、TRUST均正常。ANCA正常。炎症全套:抗U1-snRNP(+),抗SSA(+),余正常。脑脊液生化、常规正常,脑脊液细菌涂片、培养未发现微生物。血清抗NMO/AQP-4抗体:阳性(滴度132,间接免疫荧光法);脑脊液、血清寡克隆区带检测(-)。

6.影像学检查:头颅MRI示延髓背侧异常信号,考虑脱髓鞘病变(图1)。颈椎MRI示颈椎退行性改变,延髓背侧异常信号,颈髓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椎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7.其他辅助检查:眼底、视野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双侧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未见明显异常。体感诱发电位: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右侧P40、N50延长,左侧正常。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未见异常。双侧胫神经H反射未见异常。

8.诊断:

(1)定位诊断:依据患者吞咽困难、呃逆、呕吐等症状,存在UBN、双眼水平侧视时斜向外上方的眼球震颤等体征,提示为位于延髓的极后区、疑核、Roller核、中介核等结构受损,头颅MRI示延髓背侧旁正中区病灶(图1)即责任病灶,进一步证实定位诊断;

(2)定性诊断: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头颅MRI示延髓背侧、第四脑室周边病灶,血清AQP4抗体(+),符合2015年(IPND)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诊断标准中的AQP4抗体阳性的NMOSD:即血清AQP4-IgG阳性且符合一项核心临床特征:延髓极后区综合征,故定性为NMOSD。

                        图1:病例1头颅MRI

注:延髓背侧、第四脑室前下方T2高信号病灶:横断位(A、B),矢状位(C)

9.治疗经过:丙种球蛋白0.4g·kg-1,静脉滴注,×5d,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并给予护胃、补钙、补钾、抗感染以及鼻饲营养支持治疗。经上述治疗后患者UBN消失,仍有吞咽困难,需要鼻饲进食,转至外院康复科进一步后续治疗。

病例2患者,女性,66岁,上海市人。因“3年内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晃动4次”于2014年9月16~27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1.现病史:近3年出现反复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晃动感4次,均在安静状态下发生,与体位改变无关,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每次发作时均需要到当地医院“输液”治疗,1~2d后可恢复如常。追问病史,患者自年轻时即开始有头昏及后枕部涨痛不适,平躺时好转。自50岁时头痛消失,头昏症状一直存在,常在蹲下站起时明显。

2.既往史: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急性乙型肝炎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3.体格检查:卧位血压140/90mmHg,站立位血压130/90mmHg。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在正中原位见自发性快相DBN,眼球震颤强度在下视增强,上视时减轻,双眼向左右凝视可出现快相斜向外下方的眼球震颤,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闭目紧。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双侧转颈、耸肩有力,颈软。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肢体深浅感觉对称。双侧Hoffman征(-),双侧Babinski征(-),双侧克氏征(-),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稳准,步态正常,Romberg加强试验右侧偏斜,头脉冲试验(-)。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3.36×1012/L,血红蛋白112g·L-1,余指标正常范围。肾功能:血清尿素氮8.3mmol·L-1,其余正常范围。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b(+),HBeAb(+),HBcAb(+),余正常。叶酸、维生素B12、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炎症全套、HIV、TRUST等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

5.影像学检查:头颅MRI示Arnold-Chiari畸形,双侧大脑深部少量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图2:)。眼科B超:双眼玻璃体浑浊(少量),双眼玻璃体后脱位;眼底摄片:视盘未见水肿或充血。

图2:病例2头颅MRI

注:矢状位见小脑扁桃体呈舌状突入枕骨大孔,颈髓未见异常空洞

6.其他辅助检查:眼肌检查未见明显功能性复视。瞬目反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肢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异常。

7.诊断:

(1)定位诊断,依据患者发作性头晕等症状,存在DBN等体征,头颅MRI显示小脑扁桃体突入枕骨大孔,考虑主要累及双侧小脑绒球

(2)定性诊断:患者病情缓慢发展,影像学提示小脑扁桃体突入枕骨大孔,延髓以及颈髓未见明显移位或畸形,定性为颅颈交界区畸形,即Arnold-Chiari畸形

8.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Arnold-Chiari畸形型。给予巴氯芬,并与小剂量氯硝西泮联合治疗,患者头晕症状有所改善,但DBN持续存在,出院后神经内、外科随访。

讨论

病例1存在自发性UBN,即在眼球正中原位出现快相垂直向上眼震;病例2存在自发性DBN,即在眼球正中原位出现快相垂直向下眼震。存在垂直性眼震的患者常表现有头晕、眩晕,视物晃动感以及行走不稳等症状。UBN和DBN同属于垂直性眼震,均为垂直眼球活动中枢通路损害所致,且大部分遵循Alexander定律,即向眼震快相侧注视时幅度增强,向慢相侧注视时幅度减弱,UBN和DBN分别在上视与下视时幅度增强,不能为固视所抑制。UBN和DBN患者同时可存在共济失调、垂直平滑跟踪障碍,并可分别出现向下或向上跟踪等体征。DBN在侧方注视时可增强,并可有斜向眼球震颤。

参考文献(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