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识病(184):步态障碍

 闫振文 2020-12-04

54岁男性,腰痛伴有步态障碍,持续3周。

矢状位T1WI(A)显示骨髓内较椎间盘低信号。从T4到T7有后部硬膜外肿块和T9水平的另一个结节性肿块(箭头所示),导致脊髓背侧明显受压。冠状位T1WI(B)表现为双侧胸段多发分叶状椎旁肿块,其信号特征与后段硬膜外病变相似。轴向T2WI(C)和轴向T1WI(D)显示脊髓被硬膜外肿块向前移位(箭头)。双侧椎旁肿块也被发现(箭头)。矢状位T2WI显示椎体内弥漫性低T2信号,无形态学改变(E)和多发低信号椎旁肿块(F)。

答案:髓外造血

髓外造血是当骨髓造血功能发生不足,无法满足循环所需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从肝脏、脾脏、淋巴结等髓外造血组织中分化的一个过程。在胎儿时期造血组织多样,可以是髓外造血,后期逐渐发展为骨髓造血,直至出生后2个月左右,骨髓造血将完全取代其他造血,此时髓外造血停止,但仍然保留了产生红细胞的功能。

因此在出生后,骨髓生理造血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生髓外造血则被认定为病理性。出生后髓外造血的原因主要是骨髓的无效造血或造血功能不足,通常是由于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及全身性系统性病变导致。

据报道,地中海贫血患者中约15%的患者会发生髓外造血,此外,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血病以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也会导致髓外造血的发生;

除此之外,机体在对诸如弓形体、巨细胞病毒、血吸虫病等微生物发生免疫应答时亦会发生。髓外造血可以累及全身多处组织与器官,比如肝脏、脾脏、淋巴结、胸腺、前列腺、胸膜、腹膜后及心脏等。

1 髓外造血的临床表现

由于髓外造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因而其本身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多为原有基础疾病所致的临床表现。

比如地中海贫血患者会出现慢性进行性贫血症状,面色苍白、头晕无力及发育不良等;早期骨髓纤维化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后期出现疲乏、盗汗、心悸、腹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会出肝脾肿大,椎旁受累时会出现类似肿瘤的软组织肿块,进而产生神经、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目前,髓外造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争议,包括输血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以及胎儿血红蛋白诱导剂等。

2 髓外造血的CT表现

髓外造血最主要的发生部位是网状内皮细胞系统,主要是肝脏、脾脏,因而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即为继发肝脾的肿大,CT表现为肝脏和脾脏弥漫性体积增大,以脾脏病变为最突出的表现。

随着病变进展,后期由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大量输血),还会造成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现为肝脾密度增高。到了晚期,继发性引起肝硬化。

由于其次还可累及脊柱旁骨膜下的造血组织,其呈瘤样增生,常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的软组织肿块。

椎旁软组织肿块通常多发,并与脊柱宽基底相连,边缘光整,边界清晰;由于是造血组织代偿性增生,病灶血供丰富,大多数密度较均匀,少见囊变、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后呈明显的均匀强化,与平扫时相比病灶的CT值上升幅度可达50 HU以上,增强曲线多表现为速升缓降型,反映了髓外造血为丰富的造血组织的特征。

也有报道认为髓外造血可以发生脂肪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髓外造血为慢性过程,边缘血供不足导致,也有人认为随着髓外造血的慢性发展,造血过程逐渐变得缓慢,会导致脂肪组织或铁质沉积,继而发生纤维化。

利用CT的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更好地观察到病灶的形态及毗邻关系。由于髓外造血为一种类肿瘤的良性病变,因而对邻近的组织器官呈压迫性改变,而无明显的侵犯以及破坏。当髓外造血累及淋巴结时表现为多发的淋巴结肿大,此时很难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病例相鉴别,因此要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3 髓外造血的磁共振表现

当机体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时,于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为骨髓信号的弥漫性、均匀性降低;接着会引起继发性的髓外造血,例如肝脾的继发性造血,会导致肝脾的肿大,随后铁类物质沉着,于T1WI和T2WI上显示为信号的弥漫性减低;

此外,后纵隔脊柱旁存在少量具有造血功能的组织,病理状态下会过度增生形成病理性造血。此时,在MRI上表现为后纵隔脊柱中轴骨,胸椎旁沟内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的软组织肿块,此病变具有特殊的磁共振表现。

由于病变中造血功能亢进,病变组织中红细胞含量较多,铁含量增加,使T2时间明显缩短,呈T2低信号。

有研究报道,病变周围可见有脂肪环绕,并且随着病变的长期发展,易发生脂肪变性,在同反相位上易于鉴别。

因此,有学者将胸内髓外造血组织分为4个过程,第一,造血过程活跃,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强化;第二个过程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陈旧性造血,表现为长T1、短T2,增强后无强化;第三个是几乎完全发生脂肪变性,表现为长T1长T2,增强后轻度强化;第四个是混合性的,既有造血活跃的组织,又有脂肪变性成分,信号长不均匀。

4 髓外造血的鉴别诊断

髓外造血形成的软组织肿块应与后纵隔肿瘤性病变鉴别。最常见的后纵隔肿瘤为神经源性肿瘤,又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居多,影像学表现通常为后纵隔软组织肿块,大多数为单发,多发者较罕见。

神经鞘瘤由Antoni A及Antoni B型细胞组成,边界清晰,易发生囊变、坏死与钙化,其特征性表现为与相邻椎管相通,伴椎间孔的扩大,呈哑铃状向椎管内延伸,因而多平面重组对其意义较大,平扫由于易发生囊变或脂肪变,病灶密度较低,增强后呈延迟强化。

同时,神经源性肿瘤一般不会伴有临床上血液系统疾病,比如贫血等表现。

此外,还应与淋巴瘤鉴别。

淋巴瘤多发生于中纵隔,表现为多发的肿大淋巴结,融合征象不明显,不仅是纵隔内淋巴结肿大,通常伴有其他部位,比如锁区、腋下、腹腔及腹膜后等全身多处的淋巴结肿大。

此外,病变的坏死囊变概率较小,密度一般较均匀,增强后强化也比较均匀。

来源于胸膜的肿瘤性病变,比如胸膜间皮瘤,通常表现为紧贴胸膜的孤立性梭形软组织肿块,与胸膜关系密切,边界多较光整,无分叶、毛刺等征象,病变内部密度多较均匀;或仅表现为局部胸膜隆起增厚,通常邻近的肺野无明显异常表现。此外,胸膜间皮瘤长合并有一个典型的临床病史———石棉接触史。

髓外造血被认为是在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或无造血功能时,发生在骨髓外的造血过程,包括肝脾、淋巴结、肾脏、肾上腺及心脏等多种脏器,但在网状内皮细胞系统(肝、脾和淋巴结)中最常见。

虽然发病原因多样,但在慢性溶血性贫血,尤其是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中的发病率仍然是最高的。由于骨髓低效或无效的造血细胞产生,导致髓外造血组织的补偿性造血,刺激机体髓外造血器官肿大或造血部位的肿块形成。

当影像学发现肝脾肿大以及后纵隔软组织肿块时,应考虑到髓外造血的可能,此时应结合临床病史。但同时,也应该除外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以及胸膜来源肿瘤的可能。

尽管髓外造血的发病率极低,但根据临床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结合特征性的肝脾肿大、后纵隔双侧多发的软组织密度影等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文献出处:王彦波.髓外造血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5):734-73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