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时期的道士炼丹炼出“人造珍珠”!还利用了生物技术?

 为什么73 2020-12-04

昨天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
在中国,珍珠被用作装饰的历史,可远溯至周朝初始,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秦汉之后,珍珠饰品迅速普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最好的例证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时的龙冠和凤冠,其上都装饰了规模不等的天然珍珠,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宫廷工艺的豪,如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龙凤口中都衔有包含珍珠在内的珠宝,冠面更镶嵌珍珠5000余颗。

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
早在隋唐之际就有道家进行过“人造珍珠”的尝试。《太清天师口诀》记载了一种“水真珠法”。用的原料是蚌壳。
“(蚌壳)大者细筛之,率一斤,加硝石末二两,内鸟翮中,刻木塞两头,漆骨垸之,亦可蜡密塞口。纳华池中,亦可纳醇苦酒中,封闭瓶口,七日以外,数数看之,慎勿开鸟口。当向日看之成以(已)否。其成水之时,状如水银在鸟翮中。”
鸟翮是禽类的羽毛管,从上文来看,可能是较粗的羽毛管。用粉末状的硝石(KNO3)与蚌壳粉(应含有CaCO3和有机物如蛋白质之类),密封置于羽毛管中,在华池(醋酸溶液)中浸泡,使羽毛管中的粉末变成胶体溶液(成水),然后做一“珠模”,将胶体物质“泻珠模中”,“凝之成真珠”这种方法是极为巧妙的构思。姑且不论它是否能够制成珍珠,其实验方法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被当做渗透膜使用的羽毛管
一是利用羽毛管的作用类似于“渗透膜”,只能有醋酸进入管内,而管内物质不会渗出管外,是利用了“单向渗透”的原理。虽然水法炼丹中早有这种做法,但一般都用竹筒削去外皮,其渗透效果可能不如这种羽毛管,且羽毛管的密度在酸性溶液中变大,可容分子大小的物质进行单向渗透,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分子筛”;二是羽毛管半透明,可以“向日看之”,以观察反应进行的情况。这一点在炼丹术中也是极少见的。古人一般没有使用玻璃器皿,因当时玻璃主要由外国传入,数量也少,在密封的陶瓷类容器中反应的过程一般是难以观察到的,而这里用半透明的羽毛管,在反应的观察上有极大的改进。

蚌壳粉中含有与珍珠成份相同的原料,这是从天然珍珠的形成过程中体悟到的。道士于是就用可以“消化诸石”的硝石来使不溶于水的蚌粉变成半溶态的胶体,想法是巧妙的。《太清丹经要诀》中也有“造真珠法”二方,“造白玉法”一方,均用蚌壳为原料。一方为“取光明蚌壳削去上皮,以醋中煮之,令熟出,细条之,丸作球,大小任意。”另一方用“鳔胶和蚌屑作珠”,然后加热,令其变色,最后仍然是在醋中浸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造真珠法中都用到了醋,这是因为醋酸可使较硬的碳酸钙类物质变软,可能其中产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还记载了用蚌粉和硝石溶炼,置于醋中,泻模成形,令鹅吞食之,再由鹅粪中淘洗,这是利用胃酸的作用以及胃的研磨来使珍珠具有光泽及圆润的外形,思路更为巧妙。可谓对生物技术的另类应用了。
当然,这些方法都不可能制出真正的珍珠来,但可能做出外形和成份都与天然珍珠极为接近的“假珍珠”。近闻亦有人以蚌壳为原料制珍珠者,所以古代能制成可以乱真的珍珠,其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有关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
与古代道家的炼丹术有关的技术发明还有很多,如丹家的“香腴子”是古代的香皂,道家利用香料制成的沐浴露,服食用的花粉及花露的制法等,都是相当巧妙的。与炼丹术相关的技术和发明对古代的各种技术及日常生活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节选自祝亚平《道家文化与科学》
编辑:妙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