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目錄君 图|来自《大唐兒女行》 版权??归原作者 ![]() 李贺,字长吉。 唐代河南福昌(今洛阳宜阳县)人。 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从来没有残破不堪的时代, 只有个人在历史洪流中苦苦挣扎, 劳其一生,衰老无望,登岸无望。 - 很多年后, 沈子明依然会想起故去多年的好友。 不忍其在青史默默无闻, 遂请“小李杜”为其人作传、诗集作序。 一千多年过去了, 中国文坛依然为他是仙是鬼争论不休。 时至今日, 我们仍然在慨叹他的凋零身世、惊才绝艳。 - 元和十二年(817年), 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回乡昌谷, 是年病逝,享年27岁。 他这短暂而匆忙的一生, 满是抑郁感伤,满是焦思苦吟。 - 他是宗室王孙。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 出生在福昌县昌谷破落贵族之家。 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 尽管在当时世人眼中, 它这个“宗室王孙”早已世远名微。 但李贺对自己的出身, 始终保持着骄傲、自尊与自豪。 - 其父李晋肃早年为“边上从事”。 大历三年(768年)去蜀任职, 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 然终其一生漂泊无定, 至贞元年间,升迁陕县令,不久即老死。 徒留孤儿寡母在世,踉跄以讨生活。 在长女出嫁后,家中境况愈发艰难。 李贺兄弟俩不得已外出谋生, 以勉强饱腹度日。 - 在家境窘困艰难之中, 李贺的少年经历却有另一番璀璨光华。 割裂来看的时候, 很难想象这样熠熠生辉的少年, 正经历寒彻骨的凛冽之冬, 且将一生历经坎坷,不见胜利归途。 - 史书记载, 他体形细瘦,通眉长爪, 长相清奇,极有特征。 偏又才思聪颖, 七岁能诗,擅长疾书。 李商隐作《李贺小传》, 记有他白日骑驴觅句, 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 - 他亦仙亦鬼的惊世之才, 早早便显露出来: 七岁,名扬京洛。 十五岁,誉满京华。 十六岁,作诗讽刺时事。 十八岁,诗名远播。 而坎坷心酸,亦常伴他左右: 年未弱冠,即遭父丧。 三年全期,欲举进士。 - 元和五年(810年)初冬, 在韩愈寄书劝其参加科举后, 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 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故事没能展开。 - 有流言传遍长安: 其言李贺父名“晋肃”, “晋”与“进”犯讳, 由此被剥夺应试资格。 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 作《讳辨》为其辩解, 亦无可奈何,终是愤离试院。 终其一生,与科举无望。 - 不得已返回昌谷的李贺, 也曾写作抒愤之诗。 元和六年(811年), 李贺重返长安, 得韩愈及宗人推荐, 考核后父荫得官: 任奉礼郎,从九品。 此后三年,牢落长安: 亲历时事,结交好友, 创作揭露现实的诗篇。 - 元和八年(813年)春, 迁调无望,功名无成, 落魄窘困的李贺, 哀愤孤激之思日深。 加之发妻病卒, 遂告病回昌谷休养。 却又不甘沉沦,举足南游, 冀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 但依然是没有结果的尝试。 - 他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 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 此后在友人张彻的荐举下,做了三年幕僚。 入幕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 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 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 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 - 李贺无路可走, 只得以抱病之躯, 回到昌谷故居。 他亲自整理所存诗作, 交由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 《昌谷集》,凡233首。 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他是落魄的宗室王孙, 却有良好的家风传承。 他长相特别,人称“鬼像”, 却有慈父怜之而赐名: 以祈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他自小才华出众,人称“鬼才”, 却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他的男儿意、匹夫责、万户侯, 最后都埋葬在一片率兰腐草中。 - 在人生最后的时日里, 频繁出现在诗歌中的意象, 多是鬼灯、秋坟之属。 大唐已经远走的繁华盛景, 是他执着一生的壮志难酬。 他还来不及和这悲愤的人生和解, 便在满腔的愤懑与忧郁中离世。 大抵那时的浮沉人世间, 留不住一位鬼仙之才。 - 图|来自《大唐兒女行》 文末福利:评论本文,点赞第一名的, 可获一本2021花庐花历。 (注意:邮费自理) 2021年雅事花箋、四季花曆 本周最后特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