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道流星划过的光,照亮人心(上)

 桑葚三味 2022-02-06

1

他们的生命,都如流星划过夜空,尚未开始,便已悄然结束。

当世人还没从他们的惊人才华中回过神来,他们已匆匆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电光火石的刹那间,他们完成了一生的使命。寿终正寝,颐养天年,似乎并不在他们的人生规划里。

从生命长度来看,他们都如昙花一现,但从生命价值来看,他们都已获得永生。

他们,一位是唐朝天才诗人李贺,一位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

去世时,李贺年仅26岁,王希孟年仅21岁。

2

李贺出生于790年,字长吉,祖籍陇西,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此时的大唐,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早已不再是气象万千的盛唐,而是五味杂陈的中唐。

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说起来,李晋肃和杜甫还是表亲。

公元768年秋天,李晋肃去蜀任职,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湖北公安。临别时,杜甫写下了《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送别李晋肃。

开头一句“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写出了“我们的船只即将相背远离,天上的雁群也为此悲鸣”的画面,饱含杜甫对李晋肃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年,杜甫56岁。两年后,杜甫去世。

再二十年后,即790年,李贺出生。

792年,李晋肃稍得升迁,任河南陕县县令。

3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才思聪颖,七岁就能写诗。他喜欢骑一头小毛驴,一个人在山间行走,只到天黑了才回来。白日骑驴觅句,夜晚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笔下一再提起,如“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807年,已经小有名气的李贺,带着诗稿前往长安,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贺用一首《雁门太守行》让韩愈击节赞叹。韩愈当时致力于推广古文运动,对李贺赏识有加,鼎力推荐这位后起之秀。

就在李贺即将在长安诗坛冉冉升起时,父亲病故,李贺不得不回家守制三年。

三年间,韩愈一直没有忘记李贺,多次写信鼓励李贺要坚持创作。

809年,身为都官员外郎的韩愈,带着得意弟子、担任侍御史的皇甫湜特来看望李贺,让他即景赋诗。

李贺略一思索,写下了一首《高轩过》。诗作以“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开篇,以“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结尾,先写了韩愈皇甫湜二人的气派,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最后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一气呵成,跌宕多姿,颇似韩愈的诗风。

4

810年初冬,三年期满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以《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举通过,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然而,或许因为李贺才华过于耀眼,或许因为李贺被韩愈赏识引起了别人的关注,有人嫉妒李贺,放出流言,说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李贺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就是对亡父大不敬。

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李贺辩解,但最终依然无法让李贺走进试院,李贺不得不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写下了不少抒愤之诗。

不久,韩愈调为河南令,写了一首《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就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因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荐,811年五月,李贺再次来到长安,以门荫入仕,授奉礼郎(唐代官名,属太常寺,从九品)。

5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事实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满目疮痍,李唐贵族也早已没落衰微。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李贺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盼望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光耀门楣,恢复宗室地位。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李贺在长安为官,所闻所见,无不是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

他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憔悴如刍狗”,满腔悲愤化为涛涛豪情,用如椽大笔写下了《汉唐姬饮酒歌》《仙人》《昆仑使者》《神弦》《苦昼短》《秦王饮酒》等50多首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作,被清代文人姚文燮评价为“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

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地位,就是这一时期的诗作奠定的。

不愿同流合污的李贺,在官场的际遇可想而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牢落长安”。813年春,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加之发妻不幸病亡,李贺哀愤孤激之情日深,

告病回乡,在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814年秋天,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于深秋时节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在友人张彻的举荐下,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负责办理公文。

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到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家乡昌谷。

不久,李贺病卒于昌谷,年仅26岁。

6

纵观李贺一生诗作,笔下饱含深情,既有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也有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剥削的沉重叹息。

他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善于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想象丰富,被后人誉为“诗鬼”。 

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天才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誉。

他向中国文学史贡献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在李贺身后,不知被多少文人争相传颂,甚至包括诗词自成一体的毛泽东。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当时,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长安前往洛阳。心中交织着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李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建于汉武帝时期,矗立在长安的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异常雄伟。

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

可以说,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盛到衰的见证人,李贺借金铜仙人的“潸然泪下”,写出了刘汉王朝的亡国之恸。不知李贺写此诗时,是否想到了李唐王朝几十年后也将遭遇亡国之恸?

一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境辽远,感情深沉,被北宋司马光誉为“奇绝无双”。

7

虽然李贺英年早逝,但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却一直留在人间,不曾离去。

自宋代以来,很多文人雅士以此为上联,以求下联。

比如,据《蓼花州闲录》记载,宋初石延年“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上联,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比如,宋代的孙洙在《何满子·秋怨》里写道:“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比如,宋末的元好问在《蝶恋花》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比如,清末民初的沈曾植在《金缕曲》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在诸多引用中,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引用,最是豪迈!

1949年4月20日,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里的战线上,兵分三路,强渡长江。

4月23日晚,东路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捷报传来,毛泽东欢欣鼓舞,当即提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一句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的诗词有“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之美誉,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封不动取自古人之作,可见毛泽东对李贺这句千古佳句的由衷喜欢。

李贺若泉下有知,当可慰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