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钟剑文 2020-12-04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正是出自伟大领袖主席之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本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以及任重道远的人生理念。

主席虽然是革命的领导者、是战略指挥家,不过他骨子里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文人的风骨,身上镌刻着不可名状的书生意气。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席一生著作无数,最出名的莫过于那首《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中可以看出,主席立志要超越他们,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大英雄。主席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九一八事变',小六子一枪不发遁逃西安,这令敌军愈发的肆无忌惮,在1937年7月7日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占领了华北地区。尽管二十九军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拼死抵抗,奈何还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的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说什么的都有,观点主要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盲目乐观型,这些人普遍认为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地域狭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淹没在四万万人海中

还有一派则是消极应战型,这些人认为,日本军队的实力实在是太过强劲,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彪悍,中国军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那时的蒋百里、白崇禧等人,则与这些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他们认为这场抗日战争,应该是场长期的拉锯战、消耗战。不过,他们只是提出了想法,并未拿出什么书面理论,远在延安的主席,也与这种想法不谋而合

主席认为,不该太乐观也不该太悲观,应当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人民。侵华敌军人数虽然少,不过装备精良且作战体系十分完备,若是想打赢战争就得做好长期的准备

心急如焚的主席,决心想用笔杆子戳醒那些睡梦中的国人,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而并非什么速胜战或者亡国战。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主席从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就不停的翻阅有关战争方面的国内外著作。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只要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主席都会不遗余力的寻找。他的床头上堆砌着密密麻麻的书籍,主席却笑着说:'我喜欢这种在书里睡觉的感觉'。

有时候一连几天,他都把自己关在窑洞里,看书看累了就抱着书睡一小会儿,等醒来再接着看。警卫员担心主席的身体,主席还'任性'的将他'赶走'。等到知识储备全都积累完毕,主席才思泉涌,恨不得能把自己学到的,想到的,看到的,一口气全都写下来。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开始创作《论持久战》时,主席经常是两天两夜不合眼。实在太困了他就自己打一盆凉水,将布子浸透然后擦擦脸再到院子里踱步,点上根卷烟,抬头望着天空。那时候的主席真的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

只想着赶紧把《论持久战》写好,给全国人民带来精神食粮。他害怕晚成书一天,就会多一个赞同'速胜论'或者'亡国论'的人,主席想着赶紧把稿子写完,给大家带来胜利的希冀。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二、洞若观火,聚拢人心

就这样主席宵衣旰食的写到了第九天,那日下午他兴冲冲的叫来警卫员,嘱咐他一定尽快赶到位于清凉山的解放社。

四五天以后,《论持久战》再度回到了主席的手上。他一遍又一遍的翻阅着,拿着那支残破不堪的笔在上边不停的修改着,这一改,又是废寝忘食的小半个月。

终于在1938年5月30日,《论持久战》于《解放》周刊成功发表,而主席也亲自在大会上逐字逐句的对自己的那篇演讲稿做出了分析。主席在稿件中指出了日本的优势是文化、装备还有组织能力,但它的劣势则是与世界各国为敌与中华民族为敌,而且地狭人稠,没有多少资源供应。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中国的优势在于地大物博,而且人口众多。只要全民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将日本拖入到战争的泥潭中。只要持久战一旦打响,日本就会变得应接不暇,早晚会有败退的那一天。

主席还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的抗战',让那些'孤立战争'的观点不攻自破。《论持久战》一经发表,便在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且开始公开出版于国内外的各大报社。

而主席还为英文版的《论持久战》作序,不论是外国人还是国民政府高层,对主席的这番观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那么,《论持久战》影响力如此之大,出版以后有没有流传到日军手中?他们有没有看过,看完后有啥反应?又作何评价呢?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由于是公开出版发行于全球的各大报社,所以日本人是可以看到的。而且,对于书中提出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把日本拖入泥潭'的这些观点日本人都作出了应对。

当时日本的华北高官岗村宁次,看到《论持久战》以后很是惊讶。岗村宁次说:'这本书我们一定得好好研究,它帮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从未想过主席对敌军和日本竟然如此的熟悉,能够一语中的的道出他们的劣势

不过他与日本军部也想出了一系列的应对之策。首先是以华制华,日本虽然人少兵力也不多,但他们可以广泛的招募中国人当自己的'皇协军'。日本给了这些伪军们以高度自治权,这些人可以欺压百姓胡作非为,只要听话就好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因此每占领一个县城,真正留下守城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多,少的也就一两个。不过他们让伪军穿上日本军服,以此来震慑当地的中国人,让其乖乖听话。

再者是以战养战,日本成立了军政商联合的'军配组合'。它们利用敌军的威慑力,垄断了棉纺织,轻工业,粮食还有矿产等,再以高价向中国人销售。若是有剩余,则直接调配给军队。日本人还宣布华人的商会属于'敌产',在各方面想方设法的打压。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三、洞若观火,邪不胜正

除了岗村宁次以及他和幕僚们制定的计划以外,还有哪些日本人受到了影响呢?

侵华敌军中也有一些反战之人,他们被迫接受征兵,跟着大军来到中国。斋藤邦雄就是其中之一,曾经在日本时他为了逃避征兵每天都只喝酱油让自己保持瘦弱,不过因为军队人数实在太少,日本军部降低了标准接纳了他

在中国战场上,斋藤邦雄为中国军队的意志所感动,因此在屠村或者屠城时,他都很少参与。尽管'战友们'都因此而嘲笑他,斋藤邦雄也不为所动。而且他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书。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斋藤邦雄在1943年偶然得到了主席的《论持久战》,令他心生敬佩,他想着一定要做些什么,而机会很快就来了。斋藤邦雄所在的联队秘密抓捕了一名八路军女战士,斋藤邦雄为其意志所感动,又想到了《论持久战》,良心未泯的他将女战士给放走了

远在延安窑洞的主席,不会想到他的书本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除了斋藤邦雄以外,还有一个与其性格相反的日本军人名唤远藤三郎,此人是个极端的好战分子,为军国主义所洗脑,认为侵略中国是自己的荣誉,并且在1941年从轰炸机上纵身一跃跳到陆地指挥战争,自此名声大振。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二战结束后,远藤三郎始终不认为自己有误,直到在五十年代,他看到了主席的《论持久战》才发现自己曾经的愚蠢,并在1956年访问中国时,献上了自己的佩刀以示歉意

那么,《论持久战》对当时的中国究竟有何意义,又对后世有怎样的启迪?

首先,证明了主席思想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在《论持久战》未发表之际,整个中国犹如混沌未开。而这篇演讲稿就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将那黑白不分的大地照耀的满是光芒。它的发表,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同时也为抗战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若是没有《论持久战》想必'速胜论'与'亡国论'会一直占领着舆论高地,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们也会不由分说的误信这些将民族带入歧途的言论。最厉害的是《论持久战》是阳谋,主席写下它,就是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自己的看法

主席知道日本人也会看到,但文中提到的问题,日本人是无解的。即使知道了,也想不出任何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徒劳。明着告诉日本知道它的缺点,还把这些都罗列了出来,任凭日本去想办法,都没有用,这正是来自伟人的自信

1938年《论持久战》出版后,日军有没有看过,看完有啥反应?

《论持久战》完美的诠释了伟大领袖的过人之处,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还是要叫醒'醉酒'之人的感觉。主席不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外交上看的都十分清楚,而且也有很高的格局。

毫不夸张的说,他的思维延续到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伟大领袖的高瞻远瞩与统筹全局,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正是有这种特质,他才能带着中国人民都站了起来。

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们为了祖国所做出的这些努力,才换回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环境。现在的人们应当秉承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缅怀那些呕心沥血,奉献青春甚至生命也要为中华民族探求道路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