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鲁迅的《阿Q正传》:丧失“自我”的人,最后都活成了阿Q

 长夜酱 2020-12-05

文|长夜酱

关注长夜酱,为您带来更多精彩!

阿Q是鲁迅笔下众多悲惨的社会底层人物之一,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末庄中的贫下雇农,没有家、也没有职业,以打短工为生。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过着游民般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与传统封建安稳的村庄格局相背而驰,这意味着在漂泊阿Q的身上有无数的可能。

但是阿Q的特质决定了他不能够成功,他的存在是“丧失自我”的存在,即等同于物的客观性存在、平白无故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使命与意义是什么,从不会问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个人要寻找的不是普通的真理,而是个人的真理”。阿Q的行为方式,不是在寻找个人的真理。在阿Q眼中,革命就是农民起义,就是报私仇,就是发横财,就是娶老婆,是改变自身窘境的本能。

阿Q在骨子里还是同末庄所有的村民一派的思想,他欠缺理性的思维能力,总是按照惯例、老例来判断和行事,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缺乏基本的把握与认知,其人物的行状与命运早已注定。丧失“自我”的人,最终都会活成阿Q。

职场中的阿Q,丧失“自我”的逆来顺受

“明天上午交个策划,现在都快下班了,怎么来得及”、“周末又要加班,还不给工资”、“那明明是我做的策划,经理居然说是他的”、“唉,忍一忍就过去了……”仔细看看周围,工作中的阿Q是不是不断在上演?

习惯了身处的环境与同事,工作中付出与回报的正相关性被打破;周末无休止的加班,“你弄一下,几分钟就能弄好”、“每天隔段时间看看账户”,没有加班费始终无人敢提。公司中的“米虫”在搭着大家的便车,熬夜的策划成了领导的功劳……

从春天忍到秋天,又从秋天忍到春天,美好的青春年华,却活成了个逆来顺受的人。曾经走出校园时的呐喊,已经不能消解整日的疲劳,究竟还要忍到什么时候?不知不觉间,阿Q已经成为了职场中的你我他。

生活中的阿Q,丧失“自我”的麻痹、堕落

一场酩酊大醉,管他几度春秋,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排忧解难的首选。男人不开心就去喝酒蹦迪,女人不开心就约上好友买买买,从不会去想自己因为什么忧、因为什么愁、应该去做些什么应对忧愁。

酒精、美女“俘获”了男人的心,美食、衣物、化妆品店成为女人消遣的天堂,外在的物已经“俘虏”了人类受伤、幽怨的心灵,自我麻痹、自我安慰不断在重复,生活的真实烦恼活成了清醒的沉沦,堕落成了长久不醒的梦,成了生命的主循环。

丧失“自我”的麻痹,再多也只是自我逃避,遗忘与习惯却成了苦苦追求的解药。忧愁化作酒、变成水,酒没了,时间没了,生活没有好转,一辈子也没了……

闲谈中的阿Q,丧失“自我”的自我安慰

“其实人人都有一点吧”、“还好XX的业绩比我还少,不然太丢脸了……”当不好的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要么是回家后对家人撒泼,要么是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来合理化减轻自己的痛苦,这和阿Q又有何异?

阿Q受了秀才的气,转身就发泄在了小尼姑身上;遭了赵太爷打嘴巴之后,他只是在心里腹诽着:“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没有去想自己为什么遭打,是否应当被打,是否该反抗。

阿Q独创了”精神胜利法“,却也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延续并发扬,成为了当今国人身上的劣根性,从末庄吹来的风始终没有停歇。

丧失“自我”,终究是迈向了阿Q。因为懒于思索,缺乏内省精神,生活在未庄的阿Q既不了解未庄,也不了解未庄外的世界,没有一个真正的敌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阿Q的形象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在当代的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活成阿Q,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去正视问题的本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活成真正的勇士。

先生的作品一直“不朽”,跟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没有脱离鲁迅的时代不无关系。只有拥有“自我”,有理性思维,懂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彻底与阿Q说再见。让先生的作品“速朽”,才是先生所期望的天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