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罐罐茶文化”

 醉花荫L 2020-12-05

饮茶有益于健康,亦有益于养生,历代本草对茶有不少论述,认为茶主要为饮料,亦能“除垢、涤秽、降热、消食。祛痰止咳,清利头目,醒昏睡,解烧炙热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汤火伤,消脂瘠体”

位于黄土高原的会宁人,对于茶更是如痴如醉地恋着。几乎所有的中年人都喝茶。

在农村则嫌茶泡着喝不过瘾,大都备了小茶罐,炖着喝,人们通称“熬罐罐”。时至今日喝茶上瘾者比比皆是,一日不喝茶,精神不振,打盹瞌睡;两日不喝茶,头痛脑胀,困乏无力,就像重病在身,喝罐罐茶已成为会宁人的生活习俗。

生活习惯

时至今日喝茶上瘾者比比皆是,一日不喝茶,精神不振,打盹瞌睡;两日不喝茶,头痛脑胀,困乏无力,就像重病在身,喝罐罐茶已成为会宁人的生活习俗。

喝罐罐茶

喝罐罐茶对茶叶的品种很讲究,一般用青茶,俗称“老茶”,最上等的还有产于云南的坨茶,俗称“窝窝茶”。喝罐罐茶的方式十分独特,不用杯子冲,不用茶壶泡,而是用罐罐炖。

罐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砂罐。有大有小,绝大多数用小的,它的口径不足一寸,高约2寸,底大口小,俗称“曲曲罐”。

喝罐罐茶是一个消闲的过程,既简单却又排场。 口径约2寸,底大口小,俗称“曲曲罐”。

先将用红土胶泥和乱发捏成的高约尺许,径不盈尺,炉口三寸大小的泥炉搬上炕沿或凳子,然后拾来干树枝、树皮、干牛粪生起火来。待火烧旺后,将小陶罐用水涮过,倒上干冽的凉水,等水开后,捏起一撮茶叶,放在手心里搓碎,倒进陶罐里炖,等茶溢起来了就用一根小竹板压下去又炖,如此反复多次,俗称捣罐罐。待茶水炖得浓浓的,酽酽的,才倒在小茶盅里喝。一次只能喝一半口,直至色淡无味而叫败。

别看喝茶的罐罐小,炖一罐子喝上一大口,可那浓茶酽得像酱油一样,味苦而干涩。喝茶人认为越浓越酽,越苦越好,喝上才提神才过瘾。瘾轻的,一次喝十多盅即可;瘾重的喝上几盅后再添入茶叶,直炖到倒入的茶水能吊成线时才算满意。喝茶时,一边喝,一边吃几口馍馍或舔几口干炒面,也算是乡里人的早点吧。

一般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一天喝一次就行了。农忙活重,特别劳苦时,中午吃饭前还要喝一次,解渴解乏,消除疲劳。夏秋季节,在农村天还不大亮,准备去下地的人们就起床了,先忙着给牲畜倒草,紧接着就生火炖茶,当喝足吃饱后便勤快地下地了。

农闲时节

农闲时节,喝罐罐茶成为招待亲朋邻友的家常之举。随着来客的多少,喝茶的次数更就不定了。那些常来常往的常客,左邻右舍的茶友,都成为座上嘉宾,轮流畅饮,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看起来,罐罐茶成为农户人家最普通的招待了。

逢年过节

逢年过节,人们都要买些上好的茶叶,以表对节日的重视。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回家探亲,总要大包小包的给亲房长辈和左邻右舍的老人买茶叶相送,以示敬意。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的青年人能坐在火炉旁,亲手给老人炖两盅罐罐茶相敬,自己也喝上几盅家乡的罐罐茶,总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欣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喝罐罐茶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茶叶到茶具不只是量变,而更重的是质变。陶罐逐渐被铁罐和铝罐所代替,泥炉子逐渐被小煤油炉子和电炉子所淘汰。要说炖茶,最好还是陶罐罐为上,铝罐罐次之,铁罐罐最不可用。陶罐罐炖茶吸热慢,散热也慢,茶漩水升,慢慢达到沸点,怎么煮,茶水也不会溢出罐外。由于陶泥纯净无污染,所以炖茶口味纯正,不染任何异味;铁罐最容易生锈,茶水自然就带铁锈味儿了。现在大多数人炖茶都用铝罐,用它炖茶,省电省时,茶味纯正,是现时茶具中的佼佼者。随着农村家家户户的通电,除老年人不轻易用外,青年人大部分用300瓦以下的电炉炖茶,干净卫生,快速便捷。

二十世纪末,城乡人们的生活普遍提高,部分家庭已从温饱进入小康,茶叶的档次提高了,当然喝茶的“陪衬”也多样化了。现在一般家庭都喝中档茉莉花和春蕊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常用铁观音、龙井茶等。喝茶总少不了白砂糖或冰糖,还有的参照“八宝三泡台”在罐罐茶里放枸杞、红枣、桂圆等佐料;衬茶的食品由白面锅盔、油馍馍到饼干、点心等。

过去喝茶的多是比较年长的男人,现在农家妇女喝茶亦属正常。喝茶已经成为普通农家吃饭之外的第二需要,同时也成为普通农家招待客人的常有礼遇。在会宁县城车站、医院等处,随时可见“会宁罐罐茶”招牌下,三五成群的人围在一处喝罐罐茶的情景。

来源:相约会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