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顶上的医药股

 亲斤彳正禾呈 2020-12-07


大佬说,任何时候抄底的理由都不应该是跌得多,而应该是明明出现了曙光,市场却熟视无睹。。。

1973年,注重品牌与成长性的漂亮50被机构抱团3年到顶峰,其中医药股仅次于消费品位列第二,市盈率都在40倍以上,大幅超过道指和标普的平均水平,随后石油危机引爆全球滞胀萧条,美股泡沫破灭,医药股跟随指数下跌,但仍维持着30-50%的溢价。

80年代美股估值持续低迷,1980年《拜-杜法案》和《斯蒂文森-韦得勒科技改革法》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研究成果市场转化,大学等科研单位成为早期美国制药公司的发源地。1984年通过了《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案》在鼓励新药研发和节省医疗费用的仿制药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都是对行业影响深远的政策。1983-1984年生物医药泡沫破裂。。。

90年代,行业并购潮起,标志性的事件就有百时美和施贵宝(126亿美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项目);90年代世界前10的药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2003年达到50%,医药巨头大幅溢价大盘,现在的很多行业巨头都是脱胎于那个年代,随后的2000年除了是互联网泡沫之外,也是生物科技的巨大泡沫(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金融危机后,药企专利悬崖步步紧逼,新药管道渐渐枯竭,与之相对的是互联网行业迅猛的发展,医药巨头进入美股历史上少有的相对大盘折价的区间,但是奥巴马医改横空出世,一下又把医药股估值拉了回来,加上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有些细分领域还是走出了强势的行情,过去十年美股并购重组玩出花来了。。。

2003年时,华尔街卖方有个很有名的研究,统计了过去50年成长股保持长期增长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医药、家纺和快消品的概率大一些。这就是那个时代统治成长股基金的核心逻辑。【私募工场:Funds-Works】2008年次贷危机后,其实很少有人再关注这个投资逻辑了。因为抱团这些长期成长股的投资者就跟当年抱团漂亮50的韭菜一样都被割完了。。。

代表公司是1994-2000的十倍牛股辉瑞制药,在新千年电信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股价结束十年大牛市。。。

2003年的时候,成长股依然占据华尔街机构的思维,很多人坚信大型制药巨头虽然受到政策束缚和新药减少的冲击,但是那是短期的,长期而言医药股仍处于历史底部,然后,YY的他们就在底部趴了5年。。。

那次惨败的案例,也教育了一代韭菜的我们:投资药企是弱经济周期的,防御性很强,但是有政策周期,这个行业受政策影响是很大的。从此开始,美股药企巨头日益蓝筹化,每年稳健增长,固定分红,定期回购,但是增速也不快,不如互联网那么性感了,于是估值开始回归。目前美股医药巨头的估值如下:

医药股的1980-2020这40年的规律:逢1逢2的年份探底回升,逢7逢8的年份见顶回落,泡沫破裂后至少跌2-4年。大级别的泡沫,比如1994-2000的回调力度很大,旷日持久套死人不偿命,因为估值炒太高了;小级别的泡沫,比如1980-1983、1984-1986、1990-1991,牛市中间的回调力度都较小,长期投资者就能下得去手。

举个例子,1991年12月,默沙东股价见顶,开始了两年调整,然后继续走出库存慢牛,从1994年8月开始一直涨到2000年11月,然后泡沫破裂,迈入四年大熊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