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博大精深 古方亦可治疗今病

 夜听风雨x8q45a 2020-12-07

柳长华教授做客“名人大讲堂”。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柳长华

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所有的知识一样,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学子们信守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至理。《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与雷公讨论医道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这段话道出了中医学的本质。


历久弥新的中华医道

中医是医道,医道是文化、是智慧,《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都是医道。医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天不变,道亦不变,故可以长久,可以传之后世,可以为万世之宝。医道可以长久,在医道指导下的医疗实践也可以长久。故《黄帝内经》中的诊法、刺法今天仍在用,《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的医方今天亦可以用,《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药今天亦可以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清肺排毒汤用的是古方,是由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四个古方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组合起来的。
为什么古方可以治疗今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针对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扩大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做到“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国医大师孙光荣解析称,清肺排毒汤全方辛温又辛凉,甘淡又芳香,多法齐下,共同针对寒、热、湿、毒、虚诸邪,共奏宣肺止咳、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之功效。全方重点在疏而不在堵,不在棒杀毒邪,不是对抗,是毒热之邪从肺宣泄而去,湿毒之邪从小便化解而去。
但是,因为天时地利时事变了,所以要因地制宜,我通常说一句话就是尊古宜今,要尊古还要针对当下。
或许要问,中医时间太久了,没有发展吗?不需要创新吗?其实,求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
如《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从未间断。
中国的学问,后出不取代前出。前面的学问就像大厦的基础,后之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进步。从师徒授受、口耳相传到著之简帛,再到训诂以传、古籍整理,各种学问就这样传之百代。经学的传承,主要围绕着对五经的训诂;医学的传承,主要围绕着对《黄帝内经》等经典的训诂。所以,创新从未间断,所不同的是,继承就是创新而已。继承了,创新就在其中。这就是中医为什么要强调“传承”的道理。


中药老字号延续百年秘密

我国的中药老字号,动辄三百年、五百年延续不倒,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现象,真可谓是奇迹。
为什么?自商代的伊尹继承神农药学知识发明了把药组成方来治病,距今已有3600多年了,伊尹创造的经方,至今还在应用,《汉书·艺文志》记载的经方有十一家,都是西汉官修的。后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外台秘要方》《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成方治病一直是医学的主流。
北宋时期,政府就设有生药所(做饮片)、熟药所(做成药)中药老字号,秉承的正是这种优秀传统。
什么是成药?成药是在长期的、大量的临证基础上凝练出来的医方,可以治疗一类或一组病证,这是成熟医学的标志。
中药老字号不但继承了中医学的这种精神,而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继承传统,创造新的成方,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在过去传统的、家族式的医疗单位(堂号)中的经验方,以及今天的中医院的传统医院制剂,承载的都是中医药的传统炮制、传统组方、传统制剂这种核心价值,与中药老字号的道理是一样的,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应继承好,发展好。
今天的中药老字号他们所坚守或者是秉持的独家的配本,他们的配本有两种,一种是配伍的药味,再一种就是下料的本子,都是保密的。这些老字号真正一脉相承到今天的天回医简,这种传统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太了不起了。


天回镇出土医简知往鉴今

2012年冬,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织机模型和大批医简,一举轰动考古界,而近千支医简,则成为揭开西汉主流医学历史的“灵兰秘典”。
最为重要的发现,即研究证明了这批医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仓公之医学,以此为参照,共定著为九种书。这批医简所展示的是完整的医学,其中脉书上经和脉书下经是早于《黄帝内经》200余年的医学经典,脉书上经中的通天思想,是久已失传的解释针灸、色脉诊的重要理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脉书上经五处出现“敝昔曰”,敝昔,即扁鹊,就是“头戴冠冕的雉鹊”。这一形象多见于近现代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扁鹊针灸行医图”。鸟是商民族的崇拜,齐鲁是商民族的发源地,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医术高明,被人们尊称为“扁鹊”。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文帝时的名医仓公淳于意,他曾担任齐国的太仓长。司马迁认为扁鹊和仓公的医学一脉相承,才在《史记》中将二人合并立传。
天回医简用语也有很多齐语,《疗马书》中的齐刀,是齐国的前壁,出土漆器上还有一个弓姓,应该是墓主人的姓氏,考证是弓氏,鲁大夫叔弓之后,证明弓氏起源于鲁国。
西汉景帝时,文翁开明治蜀,这批医简或是仓公的学生带入蜀地。但是,他入蜀后又传给了谁呢?
根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西汉末、东汉初有号涪翁者,不知来历,著有《针经》《诊脉法》,教授的弟子有程高,程高又教授了郭玉。汉和帝时,郭玉为太医丞。
仓公行医年代是文帝、景帝时期,天回汉墓埋葬年代在汉景帝或武帝时期,其年代和辈分应与仓公弟子相当。
西汉成帝时,侍医李柱国领衔校医书。他在方技序中说:“汉兴有仓公,今其术淹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论,即整理编次之义。李柱国整理的书都是仓公的。王莽之乱后,李柱国为避祸而从此消失。
然而,不久后的蜀中绵阳一带,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他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史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著有《针经》《诊脉法》等经典。《绵州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兹立称。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书,作《经方颂说》,名齐郭玉。”李助,恐即李柱国。
天回医简的八种医书,是西汉时的主流医学。《脉书》后来演变为《针经》《诊脉法》,李柱国既为涪人,能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医,其学问当与天回医简一脉。
郭玉是广汉郡人,即今之四川绵阳盐亭人。盐亭至今仍有纪念岐伯的民俗,今残存有建于唐代的岐伯陵墓。为此,我曾两次去盐亭探访,我推测真实的岐伯就是郭玉。天回医简的发现,证明《黄帝内经》乃传训诂之作,如此看来,今之《素问》《灵枢》,当出于郭玉之手。扁仓之经脉医学由齐入蜀,从天回墓主人,到李柱国、程高、郭玉,这几代脉学、针灸大师皆出于广汉,必有所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